立足高原 仰望“高峰”——2015年青海文艺发展综述

26.02.2016  13:49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也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牢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大力推动文艺创作生产,各文艺门类作品数量质量稳步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省文艺事业努力实现了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

  (一)

  2015年,我省先后制定印发了多个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青海省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出台,文件提出6个方面27项具体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文艺创作生产的方向和任务;《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进行抢救性记录与整理保护,重点开展青海平弦戏、青海藏戏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做好地方戏经典剧目的录制存档工作;重点扶持特色戏曲院团发展,打造“西部京剧”和“黄南藏戏”的戏剧品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力争两市(州)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我省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更让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力不断提升,文艺工作者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文艺创作的实践当中。

   (二)

  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共同策划的图书《青海,我的家园》日前出版发行。该书以青海各地区、各民族、各领域团结奋进,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紧紧围绕“中国梦”的主题,共收入119篇文章近50万字,作者遍布全国各地、青海城乡,涵盖了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全书以朴实的文风,讲述了各族干部群众扎根高原,努力建设新青海的难忘故事,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与此同时,我省各民族作家致力于发掘青海特色文化资源,深入生活,推出了长篇小说《吐谷浑传》《灰飞》《牦牛漫步》;散文集《茜草为红》《青海古村纪事》;纪实文学《湟鱼》《光明玉树》《浩瀚追梦》;诗集《昆仑书》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由省作协精心策划的“玉昆仑”“青海青”系列文学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共出版我省老中青三代优秀作家的文学作品40本,丰富了青海当代文学文库,夯实了青海当代文学的发展基础。由我省有关部门组织翻译、编辑的《野牦牛》藏语文学丛书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我省作家、诗人的创作不断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认可。我省诗人郭建强荣获第二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年度诗人奖”;作家江洋才让的长篇小说《灰飞》获首届“钟山文学奖”,短篇小说《老灵魂》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

  省内各地创办的文学期刊达到30余家,基本实现了市(州)一级全覆盖,县(市)一级过半,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拓展和巩固青海文学阵地、培育作家队伍、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过去的一年,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推出了一批生动感人,弘扬正能量的舞台剧目和影视作品。

  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根据“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的感人事迹精心创编,一经搬上舞台,立即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并在第七届“中国京剧节”上作为重点剧目推出,《光明日报》、《青海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深入的报道。目前,该剧在完成全省巡演任务之后,又在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这也是我省继少儿京剧《藏羚羊》之后,又一部和外省合作推出的舞台力作。而反映已故“牧民省长”尕布龙先进事迹的话剧《草原之子》,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演出20余场后,年底在西宁连演五场,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省内媒体的评论指出,《草原之子》“使原本属于典型人物的新闻素材,经过艺术再创造,由新闻事实升华为艺术作品,由新闻传播渠道转入艺术传播渠道。这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将主题进一步放大和强化,以艺术形象感动人。”由海南藏族自治州创作编排的藏族风情歌舞《千里和缘》、治多县创作编排的歌舞剧《嘉洛婚俗》在省内多地巡回演出。剧中浓郁的民族风情,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优美动人的民族舞蹈,让观众大饱眼福,好评如潮。

  由省委宣传部重点推介的电视连续剧《十世班禅进藏》剧本已经中央统战部三审,目前正在加紧修改当中。反映我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回族群众走出大山发展拉面经济、书写创业传奇的电视连续剧《高原儿女》(暂定名),历时三年多反复修改,已初步确定了导演、制片、摄像等剧组成员,预计今年6月份开拍。首部以青海湖湟鱼洄游为题材,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漫片《赛亚历险记》已制作完成,春节前后在卡酷动漫频道播出。而我省各地拍摄富有地域特色电影的积极性不断高涨,《白牦牛》、《德令哈之夜》、《吃硬》、《父亲的草原》、《丹噶尔奇缘》等先后拍摄完成,通过多种渠道展播展映。由青海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的广播剧《唱支山歌给党听》、《最后一次党费》正在录制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松太加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用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对藏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对人性的善与恶进行了艺术化反省。也正因如此,万玛才旦拍摄的电影《塔洛》一经问世,即获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松太加的电影《》入围柏林电影节,并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女演员奖、意大利莱希尼亚电影节金莱希尼亚大奖、第9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青年电影奖等。毫无疑问,他们的努力,既表现了新锐导演的责任和担当,也为青海本土电影在国际影视舞台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四)

  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进一步深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动员文艺工作者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经济建设最前沿、社会生活最基层体验生活,汲取创作养分和灵感。省文联、省作协组织作家连续三年深入青海油田,创作出了集中展现青海油田创业史的报告文学集。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省广电局、省文联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高雅艺术“结对子、种文化”“欢乐乡村”“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和文艺志愿服务等公益性品牌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基层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省委宣传部组织6支演出团队500余名演员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群众文化广场歌会,先后在广场、学校、军营等演出10场,观众达近4万人次。同时,还策划举办了400米书法长卷《论持久战》的创作和展览;青海日报、《青海湖》文学杂志等媒体推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专刊;青海广播电视台开展了“寻访抗日足迹”媒体行动等主题宣传活动。全省各地纷纷举办群众歌咏大会、专场晚会等,隆重开展纪念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宣传氛围。

  全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结合重大节庆日,依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民间节日,组织开展了社火展演、广场民俗文化展、书法美术作品展、春节元宵节灯会、农民篮球赛、高雅艺术展演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内容,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特别是元旦、春节和“六月六”期间,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高潮不断。

  据统计,2015年全省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共演出1097场,观众人数达115万人次,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文艺迎来了又一个明媚的春天。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机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心规划重点题材,着力打造文艺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艺创作活力;改善文艺工作条件,加强文艺阵地建设;积极推进文艺与旅游、网络融合,进一步增强文艺发展后劲;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德艺双馨文艺队伍等方面的工作,满怀信心,立足高原,向着风光无限的文艺“高峰”进发!(王永昌 祁莉娟)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