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旋律越唱越响 ——2018年青海省国土绿化综述
省会西宁提前两年完成南北山三期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3.44万公顷,再造了一个南北山;
海东市春秋两季共完成义务植树764万株,参加人数113.8万人次,造林绿化万人大会战成为我市生态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海南藏族自治州实施黄河沿岸绿色屏障构建等“八大国土绿化”行动,全年实施国土绿化5.59万公顷,生态美丽家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8年,全省上下把推进国土绿化事业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汇聚全社会力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深入推进重点区域植树造林和草原生态治理,全年完成营造林27.07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原16.33万公顷,全面完成年度国土绿化任务,为维护高原生态安全、建设美丽青海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处处义务植树的场景展示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决心
2018年4月11日,省级四大班子领导在曹家堡机场北面的干旱山坡上,同西宁市、海东市干部群众共同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各地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引领带动全省掀起义务植树热潮。
由此,全省各地不断丰富完善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扎实开展全国第二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不断创新义务植树机制,广泛动员干部职工、驻军官兵、青年学生、僧侣大力营建“青年林”“厅局长林”“援青林”“民族团结林”等主题林和纪念林,开展绿地认建认养、捐树捐绿等活动,形成了全省各族群众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爱绿护绿植绿、共建共管共享、建设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2018年全省完成义务植树1500万株,为国土绿化注入了澎湃动力。
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绿化动员大会,高位推动造林绿化事业。各市州县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绿化委员会,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一线靠前指挥,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大绿化,建设大生态的良好格局。
——西宁市将林业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年度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提前完成了南北山三期绿化建设任务。
——海东市春秋两季开展绿化大会战,组织动员50余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全面完成了西宁机场周边0.22万公顷造林任务。
——西宁、海东两市统筹实施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完成年度造林任务1.33万公顷。
——海西州、海南州持续加大防沙治沙力度,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海北州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和退化草原及黑土滩治理,推动林草实现融合发展。
全省各级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运输、水利、林草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争取国家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持续加大国土绿化资金投入,统筹实施造林绿化道路、供水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国土绿化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项项林草重点生态工程保护高原森林草原资源
深入推进三江源二期、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全年共完成“三北”、“天保”人工造林3.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万公顷,防沙治沙8.2万公顷,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0.086万公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2.31万公顷。
祁连、互助、贵南、大通、同仁5个县被评为“三北”工程建设全国先进集体,4人为先进个人,1人获得绿色长城奖章。持续加大森林城镇乡村、生态文化村创建力度,新建3个森林城镇、5个森林乡村、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
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加强退化草地治理力度,全年新建禁牧休牧围栏70万公顷,治理草原毒草10.6万公顷,建设人工饲草基地0.6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8%,亩产鲜草量达到190公斤以上,草原生态持续恢复。
坚持依法治林治草,全面保护森林草原资源安全。强化征占用林地审批和管理,完成全省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全年审批林地201项、草地187项,均在国家限额范围内。
全面加强重点公益林、天然林和草原保护体系建设,完成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全省496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367.8万公顷天然林实现应管尽管。
有效加强草原管护,完成禁牧1633万公顷,草畜平衡1527万公顷。大力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互助北山林场成为我省首个取得国家森林经营认证证书的林场,填补了省内空白。
深入推进110个国有林场改革,严格落实管护责任,管护成效明显提高。积极探索森林管护新途径,将228万公顷森林纳入保险,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增强。组织开展“绿盾”、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等专项行动,积极推进跨省区、跨部门联合执法,全年查破案件1145起,处理6041人次,形成了有力震慑。
全面落实森林草原防火与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制,全省已32年未发生重大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22.1万公顷,防治草原鼠虫害263万公顷,有力保障了林草资源安全。
一个个绿色富民产业助力生态扶贫精准实施
坚持生态产业兴林富民,依托特色经济林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有机枸杞品牌,认证有机枸杞1.13万公顷,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枸杞出口量位居全省农产品前列。
加快沙棘、杂果、中藏药、藏茶基地建设,种植面积分别达16万公顷、4.12万公顷、1.6万公顷、0.15万公顷。大力提升苗木品质,优化树种结构,全省苗圃突破1.07万公顷,生产苗木近11亿株。
支持培育特色野生动物繁育产业,林麝、梅花鹿、大雁、藏雪鸡等野生动物繁育快速增长。持续推进生态旅游,积极培育森林康养、花海乡村、森林人家、生态探险等新业态,森林、湿地、沙漠和地质等生态公园成为旅游热点,接待游客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较2017年增长一倍。
全省林业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值达到69.4亿元,较2017年增长35%,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坚持生态管护岗位就业、林业产业带动、造林种草务工、奖补增收和定点帮扶多措并举,实现与扶贫政策的精准对接。稳步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户一岗”、管护绩效管理等制度,2018年新增贫困人口护林员3000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管护员总数达到5万人,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支持引导各地发展特色林业产业,2018年全省林业产业带动12.4万农牧户受益,户均增收1.4万元,人均增收2634元。加大生态政策性补助,通过兑现森林生态、天保工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国家补助政策,直补农牧民各类资金10.24亿元。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助推了农牧民稳定脱贫。
如今,通过几代人的持续不懈努力,一个生态与经济同步共赢,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大美青海绿色蓝图正以一幅宜人的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叶文娟 )
视点短评
不断提升人民绿色幸福感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植树造林、国土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一直以来,青海立足于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对国土绿化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努力构建“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8年,省委省政府继续推进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青海国土绿化进入了大提升时期,造林人数、规模、层次、效益显著提升。青海以强劲的绿色动员力和执行力,落实“三个最大”重要指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绿色事业,创造呵护盎然生机。
2018年,我们扎实推动湟水规模化林场试点建设,构建河湟绿色屏障,稳步实施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天保、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27.07万公顷国土绿化目标。绿化规模进一步扩大,森林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颜值焕然刷新。
2018年,我们坚持生态型、节约型、功能型城乡造林绿化发展方向,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绿化路网、森林公园等次第开花,不断提升车行绿意中、水畅碧荫下的城市品位,打造乡村层林叠翠、城市葱茏环绕的宜居环境。
2018年,我们重点打造高原特色林业产业基地,盘活林业经济,推动生态惠民绿色富民,不断增强青海人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信心,“绿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银山”。
2018年,我们制定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方案,升级绿色发展方式,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典范,开启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新征程,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018年,我们加快林业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工程治理模式,建立起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造林绿化新机制。青海成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新试点,让人人参与绿化、尽责植树义务更加多样便捷,爱绿植绿护绿蔚然成风。
阳春三月,新绿初绽。我们动员和号召全省各族人民继续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尕布龙精神,在绿化事业上久久为功,锐意推进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建设,让青海蓝、河湖清、山川绿永驻高原大地,不断提升人民绿色幸福感,为美丽中国增色添彩。(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