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西宁建设密码

01.09.2019  08:52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高寒缺氧又亲山近水,偏居一隅又开放包容,经济欠发达又不吝民生投入,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和魅力……作为青藏高原上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青海西宁在2017至2018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评比中排名第二。

  记者调研发现,“绿色”“包容”“平安”“时尚”,这些关键词构成了幸福西宁的建设密码,在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西宁市民体会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让高原城市“亲山近水”

  在西宁市湟水河两岸,有一条3.5米宽的独立系统绿道,40岁的市民王红莲每天晚上都来这儿骑车,“锻炼了身体,还能欣赏河边的好景色。”

  “绿道建设在谋划之初就是为了满足市民休憩、出行、健康、休闲、娱乐等需求。”西宁市政府副市长吴志城说,三年来西宁市先后建成465公里独立于现有道路组织模式的绿道。

  在海拔2295米、年平均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的西宁,人们对山、水、绿地的向往更加迫切。

  高寒干旱的自然条件,并未阻碍西宁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步伐。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晓介绍,财政收入不足100亿元的西宁保持生态定力,将甘河工业园区6540亩的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园博园”,相当于放弃了每年17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为了修建全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西宁把已出让给企业的土地收回;收回市中心一块商业用地,将其改造为适合群众休闲健身的绿地和景观公园。

  西宁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地方党委专门负责协调推动绿色发展的工作部门--西宁市委绿色发展委员会,按照“研究所”“召集人”“护绿员”“督战队”的职能定位,推动发改、财政等部门统筹全市绿色发展,并以地方立法形式动员和组织全市力量落实绿色发展。

  “治山、理水、润城”,如今西宁森林覆盖率达79%,占地6000亩的北山美丽园已建成并通过地方立法永久保护,公共交通全部实现新能源,城区绿化率达42%,空气优良率达85.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2平方米提高到12.5平方米,在西北五省区中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未来西宁的市中心不是中央商务区,而是217平方公里的绿芯森林公园。”吴志城说,按照“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格局,未来的西宁将以绿芯森林公园为核心,以西宁主城和多巴新城双城建设为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塑造西宁绿色发展空间体系。

   “政府和群众坐一条板凳”

  傍晚,在西宁的大街小巷、社区公园,经常能看到市民围成圆圈,伴着音乐跳着欢快的藏族舞蹈“锅庄”。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承载着全省近50%的人口,城市的包容性很强。西宁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剑锋说,西宁海拔相对较低,近年来,经济繁荣、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吸引农牧区群众来这里买房居住。

  南川西路福禄巷南社区居住着来自玉树、果洛及海南等州县的500多户群众。为满足州县群众冬日休闲、健身需求,社区建起健身房、办起小影院,开放了拥有5000册图书的书吧;给群众办理老年证、计划生育证,社区的移动服务工作站直接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小区……

  福禄巷南社区是幸福西宁的一个缩影。2011年至今,西宁连续8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被民政部和财政部评为优秀,城镇贫困群体精准帮扶、过街天桥加装直行电梯等走在全国前列……

  为了让群众生活更便捷,西宁正在积极建设64个“15分钟幸福生活圈”:市民出门一般直线距离200米、步行距离500米,就能到达公交车站、购物场所、卫生服务站、绿地、广场;首批爱老幸福食堂正式运营;环卫工人工作之余可在“环卫工小屋”休息……

  “党委政府始终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王剑锋说,通过12345市民热线等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大事小事急事难事都认真办理,持续不断回应群众诉求。

  近年来西宁市机动车数量急速攀升,造成车辆拥堵问题。西宁市交通局副局长马树青说,省市联动已完成投资580亿元实施“畅通西宁”三年行动,打通外环内网,构建智能交通。

  如今,西宁市的人均道路面积由2015年的7.23平方米增加到12.3平方米,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由58.4%提升至63%,交通拥堵指数下降42%,西宁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缓解拥堵城市。

   绘制治安“活地图”

  今年年初,人流量较大的小桥大街建设巷片区发生24起盗窃案,在当月的社会治安行政地图上,片区被涂上表示“警告”的红色。

  “有了治安地图,哪儿发案多,我们就把警力安排到哪儿,‘红色’倒逼民警从被动工作到主动防范。”小桥大街派出所副所长王彦说,2月起派出所组织警力对建设巷全天候巡逻,还组建十余人的保安队伍,发案率降了下来,4月的建设巷已变成了安全的“蓝色”。

  2015年起,西宁市在全国首创“绿色良好、蓝色安全、黄色关注、红色警告、黑色严重”5个等级的社会治安分级评价机制,每月绘制一张“社会治安行政地图”,构建警力跟着警情走的“工作链”。

  最近哪类警情报警频率最高?哪个领域风险隐患最大?西宁市公安局副局长袁建青说,每月的“治安行政地图”用鲜活的数据说话,通过数据的搜集、分析和研判,党委决策有了“活地图”,群众安全有了“体温计”,“以图考核问责”的机制有效推动公安机关作风转变。

  相比改革前,西宁市八类案件发案数不足2013年的一半,发案率创7年来新低,群众满意度上升到97%。

  在卖淫嫖娼冒头的城中村设立警务室,协调城管、安监、卫生健康、国土资源、市场监管等7个部门入驻,加强基层治理;在老百姓关注度高的侵财类民生案件上投入精力,上门查找原因并加强巡逻;在游客聚集的夜市成立治安调解小组,与每一位经营户签订安全责任书,4月至今未发生一起案件……

  “社会秩序好,我们心里踏实。”城中区华侨小区的门卫张宝林说。

   古老城市迎来现代时尚

  5月初,在西宁海湖新区的几何书店内,86岁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资深科学家乔治·夏勒,同野生动物保护发烧友进行了一场名为“与自然对话”的分享会。

  几何书店定期举办类似文化交流活动,为文化交流搭建起一个平台。

  “几何书店是青海的本土书店,目前已与省外的万达、绿地等13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青海的本土文化正在往外走。”吴志城说,双向互动也带来了本地市民的素质提升。

  “西宁是个古老的城市,但充满了魅力与活力。”王剑锋说,西宁虽地处偏远,但有着独特的自然风景、人文情调,每年西宁迎接着超过全市人口10倍的游客。

  6月以来,六只瓶鼻海豚从日本大阪“飞”落西宁,海洋馆正紧张建设,市民离“第三极看海洋”的梦想又近一步;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内的西宁熊猫馆正式开放,人们在高原也能看到熊猫。未来,西宁还将建设冰球馆、市民中心,每个城区都将建设游泳馆……宜居宜业的大西宁值得期待。

  “今天的西宁扩大了、长高了、变绿了、更美了。”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表示,西宁正在更加自信地向创业之城、和谐之城、生活之城、幸福之城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