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多举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1.07.2017  21:21

我省从2014年开始,每年以300个村庄的目标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实施900个村庄,占全省村庄总数的21.6%,完成建设投资80.7亿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9.1亿元,市(州)配套资金2.66亿元、县级自筹4.73亿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9.9亿元,结对帮扶资金3.14亿元,群众自筹资金31.17亿元。目前,2017年300个高原美丽乡村任务已安排实施,省级补助资金3.9亿元已直拨各县。各地在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积极将农牧民危旧房改造任务与高原美丽乡村紧密结合,优先安排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村,改善建设村农牧民住房条件。2016年300个高原美丽乡村中安排实施了13151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同步推进农牧区垃圾治理。各市(州)、县已编制了县域农牧区垃圾治理方案,确定了不同地区农牧区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不断建立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机制,建立稳定的村庄保洁员队伍,截至目前,按要求,已录入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信息222处;深入推动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试点。2016年,我省在湟水沿岸,黄河干流,市(州)府所在地和县城周边部分村庄开展了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将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与农牧区改水改厨改厕紧密结合,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相衔接,同步进行推进;强化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目前,我省已有79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各地正在完善普查建档工作,并积极开展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力争我省更多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持续开展绿色村庄建设。重点突出村庄道路、河道、庭院、房前屋后绿化,引导农民利用前庭后院和空闲地,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田园。对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村庄,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017年要争取创建更多的绿色村庄。

一、主要工作做法

通过几年来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各地在促进乡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善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逐步释放,许多高原美丽乡村已成为乡村旅游热点村、特色种植产业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牧区产业结构基本形成,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进入“升级版”。 一是更加注重补齐短板。 各地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搞“大拆大建”、“围墙粉饰”和“穿衣带帽”等面子工程,把保障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首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安排村庄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实施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园林绿化、电网升级改造、人饮安全、文化广场及标准化卫生室、广播电视、数字网络宽带等项目,补齐了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确保农牧民喝上干净水、用上安全电、走上平坦路。在村庄建设中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市供水、天然气进村入户,农村污水接入城市管网,垃圾收集、公共交通服务延伸到村,使农牧民共享城镇文明。 二是更加注重传统文化。 各地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村庄的长远发展和历史传承,倍加珍惜能够体现乡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创造出了许多既结合地域特征、又反映地方民族特色的新建筑、新院落,避免了“千村一面”,留住了山水,记住了乡愁。同时,各地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改造升级,使村庄传统风貌与现代使用功能相互融合,村庄建设更接地气。 三是更加注重人居环境。 各地从治脏、治乱、治差入手,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村庄环境连片整治,村庄环境和面貌得到美化。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配备保洁员等措施,建立健全了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全面启动实施了农牧区垃圾专项治理,配套完善了农村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在12个国家、省级示范县50个村开展了农村污水治理试点,为农村污水治理积累了经验。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在房前屋后、街道两侧、沿河两岸、荒山荒地植树种草,全面提高村庄绿化率。 四是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围绕大势做工作,把脱贫攻坚、农牧民危旧房改造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建设村中困难群众的危旧房全覆盖安排,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紧密结合脱贫攻坚计划,将脱贫退出村列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名单,有力助推贫困村脱帽。 五是更加注重激发活力。 各地始终发挥群众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将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农牧民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投工投劳,主动参与村庄规划、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和资金使用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有的地方资金筹措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入,社会力量参与不够,有的涉农项目不能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安排,影响了建设进度。

(二) 部分地区开工较晚,工作落实不力;一些共建单位帮扶资金投入少,工作热情不高。

(三) 有的地方对保留乡村风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理念不清,方法简单,热衷于“穿衣戴帽”“拆旧立新”的面子工程,不切实际照搬城市做法,导致村落古朴风貌和地方传统文化被破坏,田园乡愁、乡村记忆荡然无存。

(四) 各地相关部门在住房档案录入、建档立卡户核实、确定方面工作迟缓,数据反复,影响了全省农牧民危旧房改造工作进度。

)有的地方对农牧区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重视不够,保洁经费未落实,长效机制未建立,群众参与不够。

(六) 有些地区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办法不多,力度不大。

三、 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 以完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发挥好省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认真督导检查,整合资源,结对共建,使更多的涉农项目和资金覆盖到美丽乡村建设村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农牧民群众参与村庄建设;注重实效,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

二是 进一步加强农牧民危旧房改造监管工作,督促各地加快农牧民危旧房改造进度,严格落实农牧民危旧房改造政策,注重住房建设结构安全抗震设防和风貌管控,确保工程质量。同时,指导做好玉树扎多地震灾损住房恢复建设相关工作。

三是 科学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研究出台《青海省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导则》,规范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编制;对新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38个村继续安排省级联村专家下乡驻村开展技术指导,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按规范要求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申报,使我省更多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立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对不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具备保护价值的传统村庄开展省级挂牌保护。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传统村落联村专家、规划、设计及图审人员的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和建设指导水平。

四是 继续推进农牧区垃圾五年行动专项治理和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政策,落实经费,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农牧区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按期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阶段性工作任务;继续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积极探索市场化建设管理运营垃圾污水治理模式和适合高寒地区的农牧区污水处理技术和方式,全面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

五是 结合特色产业、文化创意和人文生活,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建立“省统筹、市(州)主导、县镇实施”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资金、人才、税收等支持政策。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利用资源优势,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在做好2个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基础上,培育创建1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

我省农牧区危旧房改造开工率为56.83%
今年全省安排农牧民危旧房改造计划6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2.建设厅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