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公园省 传递大美青海情

20.11.2019  09:06

可可西里成群的藏羚羊。摄影:黄灵燕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绿水青山,青海最宝贵的底色。

  保护三江源涵养“中华水塔”、坚守可可西里无人区、推进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实施大部制改革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率先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一代又一代青海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在世界屋脊书写了令人瞩目的生态保护篇章。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是青海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党中央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决策,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

  紧紧扭住国家公园省建设这个关键之举,青海必须保护“中华水塔”,当好地球卫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扩大生态普惠民生福祉,为美丽中国增色添彩。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青海未来的战略抉择坚定不移。行进在青藏高原广袤草原,聆听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曲的优美旋律,感知着大美青海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攀高的青海再绘美丽蓝图。

  建设国家公园省,势在必行

  青海是“中华水塔”,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惠及20个省区5个国家。全省现有林地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3%,可利用天然草场3.3亿公顷,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我省生态资产总值18.39万亿元。

  所有这些都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要求,提升着青海未来发展潜在的价值。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要求,重塑好青海地位,履行好青海责任,挖掘好青海潜力。

  由此看来,青海率先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答案只有一个:作为生态大省,青海具备示范的先决条件。

  今年6月,青海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彻底解决了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保护管理分割、破碎化和孤岛化等问题,实现“一个自然保护地一块牌子、一套人马、一张地图”。

  如今行走在三江源,曾经“九龙治水”“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是我们听到的高频词。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改变了从前的‘九龙治水’‘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理顺了关系,这一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这是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管委会专职副书记、副主任甘学斌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直接的感受。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对青海,是面向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对全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对世界,是义不容辞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担当。

  今天我们看到,开拓创新,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青海正在向世人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为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青海贡献。

  生态文明,绽放别样精彩

  青海,山宗水源路之冲,昆仑山横贯全境,三江水奔涌而出,青海湖烟波浩淼,祁连山林海莽莽,大自然绘就的每一幅画卷都引人入胜。

  今年10月15日,一张拍摄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境内,名为《生死对决》的图片获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年赛哺乳动物类年度总冠军。图片中,一只藏狐扭头扑向喜马拉雅旱獭,旱獭有些惊慌失措,惊觉地立起身子。一时间,这一图片刷爆微信朋友圈。

  天峻县隶属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这张图片不仅让世界领略了神奇的自然世界,也成为展示中国、展示青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最直观的表现。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一群岩羊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坡上快速移动,向着大山的另一侧进发;雪豹母子巡查领地;欧亚水獭在通天河流域活动……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这样的消息不时通过媒体镜头告知社会,而一个个珍稀野生动物的频繁活动也在说明着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发展。

  这是青海努力实现三江源头好生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最好见证。

  保护生态是青海最大的责任,必须立足于生态保护优先,坚定实施生态报国战略,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5年12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序幕。

  2017年6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审议。青海作为三江源、祁连山所在地,担负着我国第1个、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2个试点任务,这是党中央对青海的信任和重托。

  三江源国家公园12.31万平方公里,是北京面积的7倍多。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1.58万平方公里,接近北京面积。怎样建设国家公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公园是历史赋予青海的重大课题。

  为此,青海提出在三江源、祁连山2个国家公园试点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开先河意义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以此来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未来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确立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三江源、祁连山2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的“大部门制”实体;颁布试行国家公园条例,成立三江源生态法庭;对三江源地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指标的考核……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二期和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可可西里成功申遗……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和成效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答卷。

  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个。而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自然保护地类型齐全、数量众多,目前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面积2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5%。

  今天,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实践,让青海变得越来越成为一个有山有水的景观园,一个有树有草的植物园,一个有兽有鸟的动物园,一个有声有色的文化园,一个有滋有味的游乐园。

   奋力开创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的新蓝图

  “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

  今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一封充满无限美好愿景的贺信,为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

  “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作为全国首个承担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省份,青海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奋力打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青海模式”,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为指引,按照“三步走”目标,开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一步,到2020年,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建成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典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区。

  第二步,到2022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第三步,到2025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健全,统一的分级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

  省委书记王建军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遵循自然法则、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建设好国家公园省,传递好大美青海情,让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从上世纪生态恶化对人类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到如今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极地三江源正在“世界屋脊”上展现着雄浑壮丽的自然美、生态美和人文美。

  天蓝水清、鸟语花香,森林茂密、草原广袤,自然保护地优美壮观……今日之青海,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推动示范省建设行稳致远,逐渐走向成熟和定型,以实际行动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