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村:原始的土族村庄

28.03.2016  12:19

  □祁国忠/文李永兰/图

  我曾多次在脑海中想象它的风貌,但当真真走近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以往的经验在这个村子是行不通的。在流淌千年的红崖子沟中部的希冉冠山下它静静地伫立,虽然外界已是高楼林立、车辆穿梭,但它却丝毫不受一点影响,依然那么安静。若非亲眼所见,它的民居建筑和村民原始的生活方式都根本无法想象。当怀着一种敬畏之心阅览完它的每一寸土地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如此原始的村子在整个海东大地上是独树一帜的。它就是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的张家村。

  宁静的“世外桃源”

  还未进入张家村,我就有种强烈的预感:这个村子绝不会让我们失望。

  从平大公路向西拐入村道,穿过一片树林,跨过红崖子河,一座古朴大方的村门便映入眼帘。虽说是新建不久,但它古朴的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村门前方小桥两旁的护栏上被涂抹的七彩之色,不禁让人感叹土族传统文化的绚烂。马上要进入村子了,机车的发动机声也开始兴奋起来,轰鸣的声响顿时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打谷场上悠闲觅食的白鸽看到这样的庞然大物进入,开始变得手足无措,于是便不加任何思索的飞起,等车子经过确定没有“危险”后,又重新回到原地开始悠然觅食;村庄水渠的潺潺流水声也似乎被这“怪物”所惊呆,顿时变得哑口无声。

  还未进入村庄,一盘泛着时光印记的石磨映入我们的眼帘。走过那颇有年代感的石磨之后,就走进了一个远离现代化生活的世界。静寂的山村沉默不语,仅有几缕炊烟升起,偶有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抖擞的老人倒扛锄头经过那斑驳土墙构成的巷道。不大的广场格外洁净,三两个孩童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假山嬉笑打闹。几句与村委干部的寒暄过后,我们便投入到了此次的调查工作。

  张家村位于红崖子沟乡政府北3000米处,西依希冉冠山、流水沟、唐乎丹山,东400米处为南北向的红崖子沟河,河东100米处为南北向的平大公路。村庄依山而建,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方形分布。东为老幼村,南为蔡家村,西为西山村,北为红流水沟,南距13公里处为白马寺,北距20公里处为佑宁寺。

  张家村共有4个社,从南至北依次排列。北部的三、四社为村子的中心地段,张经寺、龙王庙、团城等传统建筑都位于该地。据村民介绍,2002年正月初七村子西部的唐乎丹山发生山体滑坡事件,2003年受灾群众集体迁往村子以南一公里,形成了现在的张家新村,今一、二社所在地。那此次的滑坡事件有别于其他的山体山坡,在山体滑坡之前没有狂风暴雨,而是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庆幸的是整个山体在向东移动了近50米后,最终山土被一座红色山丘所挡住,而没有使整个村庄被吞没。

  张家村居住农户143余户,人口636人,村中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有100余户,现代砖木结构建筑有40余户。南北向的平大公路紧邻红崖子沟河东侧,3.5米宽的张经大桥与4米宽的张家村主道相连,主道分为两叉向北通往张家村四社至红崖子沟乡流水沟,向西通往红崖子沟乡西山村至哈拉直沟乡,向南通往张家村一社至红崖子沟乡蔡家村。张家村农户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蚕豆。养殖猪、鸡、骡、羊、牛、马、狗。主要植物为杨树、柳树、沙棘、垂穗披碱草、风毛菊、赖草、猪耳朵、黄花菜等。野生动物有野鸡、野兔、山鸡、鼠等。

  村庄的历史变迁

  关于土族的形成有众多的说法,大多学者支持吐谷浑说和蒙古说,但在张家村关于土族的形成更加倾向于混合说。

  张家村是一世章嘉活佛的出生地。章嘉活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转世活佛,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出生。幼童时能勤学经典,出家修所有密宗经典,均依前世之传法,搜集殆遍依梵经规律编写诸经、传授僧俗、修建寺庙、传授密宗、驻锡格偏寺为众喇嘛之师。后在廓隆寺(佑宁寺)被尊为活佛,于崇德六年(1641年)圆寂。

  张家村顾名思义为张氏集居地,以张姓为主,现张氏占村中总人口的99%,形成于明代,据《互助张氏宗谱》记载,张氏自明洪武年间,从南京竹市巷充军随军至西宁东川曹家堡为农,明万历年间,张氏逐渐发展壮大,原有的土地根本不足以生活更多的族民,遂于1595年(家谱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搬迁而来的时间,据村中老人介绍,一世张家活佛是在张氏族人迁至此地后的第二年出生。)迁至西宁威远镇红崖子沟为农。而这时,由于格日利特的原因,当地已经有土族的生活,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藏、蒙古、汉等其他民族特点,逐渐形成土族。

  精致的民居建筑

  张家村每一户都有一个占地约7到8分地的方形院落,当地人称之为“庄廓”。四周是主房、次房、仓房等。庄廓四周的墙使用土夯而成,高约4米。传统土族民居的大门方向依山势而定,方向选择正前方最高大、最雄伟的大山。

  一进三开是张家村民居的布局,正对门的中间的房间称为堂屋,摆放着米柜、面柜等居家主要用品。旁边的两间用来会客、休息、吃饭等。在四方形的院子中,以朝东的房子为正屋,住着家里的长者或主人。院落的房檐高度依次递增,高度是30公分。土族传统民宅的墙壁用土夯成,黄土夹杂麦草泥抹墙。看谁家的墙壁光滑,便可判断出家境的好坏,因此在这里有:“汉人有钱盖房,土人有钱抹墙的”的俗谚。

  主房建筑得精细,栋梁和门窗上雕刻或彩绘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花纹图案。院墙很高,大门是在院墙上开设的双扇木板门,院落较大,房屋墙壁和院墙一样,皆挖掘湿黄土以夹板夯筑而成,室内冬暖夏凉。庭院正中有的栽花种草,有的设有香炉,立“玛尼旗杆”——土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标志。杆上悬挂印有六字真言或平安经的蓝白布经幡,以避邪除灾,保佑全家四季平安。每户庭院中央还设一座四方宝瓶台,其地下埋有宝瓶,上面靠主房的方向,设一尊香炉。中老年人逢农历初一、初八、十五的清晨,洗漱后点燃柏树叶、乳香等敬佛,香烟缭绕,满院飘香。四面房屋由高台基的宽檐廊道相通,防止雨淋和强光的照射。院内的角房为厨房、仓库,牲畜圈棚和草料棚建造粗糙,注重实用性。

  “门当户对”这一说法,在张家村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张家村民居在院门上方镶有两根方木,被称作门当,其作用只起到固定大门的作用;在门页的两侧,各有两扇门板,被称作户队,其作用是显示主人家的条件,门当越粗,户对越宽,越显示主人的实力。因此旧时媒婆上门提亲时都要先检查男女双方的门当与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