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构建和谐向上的“晒文化”

06.01.2016  13:24

      警惕消费与享受倾向 树立理想信念与责任意识

  构建和谐向上的“晒文化

 

  从朋友聚会到每日饮食,从结婚照片到育儿心得……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很多人尤其是青年群体喜欢将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在网络上展示出来。在自媒体时代,“晒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当下青年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应该如何看待并评价“晒文化”这一现象?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是社会参与度的具体表现

  自媒体成为青年群体进行自我表达与自我展示的新平台和新场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巢乃鹏表示,长久以来,自我表达始终没有走入社会大众的视野,自媒体的出现则给了社会个体自我表达的渠道和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闫方洁对此表示认同,她告诉记者,一方面,自媒体使个体获得了发布信息和创作文本的权利。另一方面,自媒体在文化气质上与个体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一拍即合,作为“催化剂”进一步强化了当代青年自我表达欲求。

  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看来,“”行为是网络时代人们社会参与度提高的具体表现,有助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的过程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会产生很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晒文化”背后展现青年价值观

  当前青年的“晒文化“呈现何种特点?巢乃鹏认为,传统的自我表达,表达者更注重表达内容的理性化,关注内容的公共性,即更多地表达公众感兴趣的或者自己专业性的内容,以显示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性。“晒文化”则因为自媒体所具有的即时传播和互动传播等特点,因此自我表达的频率更高,自我表达的主题也丰富多彩。他们自我表达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取他人的认可和关注,同样也是自己情感的表露或情绪的宣泄。

  在闫方洁看来,“晒文化”呈现出以下三种特点。其一,表达的“声音”热烈而喧嚣,甚至带有某种刻意为之的迹象;其二,表达“内容”日常化和微观化,较多地从个体感受与有限经验的层面来对具体的现象表达细致而长久的关切,较少宏观性话语,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诉求弥散于微观叙事中;其三,表达“形式”戏谑化,青年在媒体空间常常用游戏化的手法、漫无边际的嬉笑怒骂以及各种自组织语言,拆解传统话语的神圣、深刻和优雅。

  闫方洁认为,“晒文化”背后隐匿着青年更为深层的世界观、价值观。它反映了青年群体很多内在需求,比如,希望通过与其他群体的区分完成个体对自我的确证和自我认同;力图创造青年群体独属的话语和仪式,通过自媒体平台上的集体式狂欢获得表面愉悦和感性消遣;以自媒体作为个体意见的发声器和公共生活的参与渠道,希望自我价值被他人和社会认同,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

  塑造积极向上的“晒文化

  “目前,晒文化比较关注个人层面的主题,较少关注公共性议题。”巢乃鹏告诉记者,当前社会物质主义文化盛行,青年群体在自我表达上难免会关注消费和享受。在闫方洁看来,“晒文化”的浅表化倾向会使青年越来越沉溺于所谓的绝对隐私而无法自拔,无视对民族、社会、政治、宗教、信仰、历史等宏观命题的关注与思考;它用“个体”不断挤压“社会”,加速青年公共意识的萎缩,使他们热心物质超过热心精神、热心享乐超过热心理想、热心权利超过热心责任。

  受访学者认为,应该构建和谐向上的青年“晒文化”。对此巢乃鹏建议,可引导大家更多关注公共议题,在自我表达中更理性、积极、正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以及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在倡导和谐“晒文化”的过程中,应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而应更多采用青年群体能接受的新语言、新方式。闫方洁认为,相关部门还可在实践中通过创立各种“优质公众号”的形式为青年作恰当的引领和示范。

 

 

      2015年12月30日 0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