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卫:我的职业叫坚守

29.04.2016  08:10

  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一块辽阔而沉默的土地。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奉献者们,用沉默、坚韧、豁达的性格铸就了一个个精神高地,用默默无闻塑造出了与大美的自然风光相媲美的优秀品质。而青海储备物资管理局五三五处的张红卫,就是这样一位扎根青海默默奉献的普通接运员。30年来,他从肩扛人背、又苦又累的装卸工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岗位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

  如今,虽然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张红卫从来都是一切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坚守岗位,毫无怨言。

   (一)

  在青海储备物资管理局五三五处的货场上,不管是熟悉他的同事们还是不熟悉他的业务人员,都会对张红卫印象深刻:皮肤黝黑,憨厚敦实,不善言语,对谁都是用憨憨的一笑打招呼。

  1985年,18岁的张红卫来到五三五处货场,成为那时年龄最小的搬运工之一。始建于1965年4月的这个储备库,位于省会西宁城郊。作为国家货物储备以及流通的要地,是青海省储备矿产、钢材等物资的一个重要基地。

  然而,30年前的库区还只是个小型储备库。这里由于地处河谷峡区,风沙大、气温低、交通不便,周边环境十分恶劣。

  虽然当时的货物装卸有了一些机械配合,但是很多特殊的物资只能靠人工搬运。张红卫和新来的同事们一样,瘦小的身影穿梭在各种建材、矿产品和管材等重型货物间。7年间,这个在别人看来是一项仅仅出力而不需要多少技能的粗活,在张红卫眼里却不是这样。他说,要想当好一名装卸工,不仅要肯处理好事务,还要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和码垛等业务技能。

  因此,他一方面认真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在工作中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另一方面,虚心向别人请教码垛、码边技术。由于在工作中虚心学习、善于总结,在较短的时间内,他就熟练掌握了很多的业务技能,很快地成为了一名业务骨干。

  多年来,有的同事受不了苦而辞职不干、远走高飞了;有的同事由于工作需要而另谋高就。但是,张红卫却没有离开过储备库,离开过他所熟悉的岗位。在他的心目中,每一份工作都来之不易,每一份工作都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创业机会。几十年如一日,作为搬运工的张红卫在平凡而繁重的工作中,留给岁月的是有些佝偻的背影。

  1992年,因工作需要,处里决定将张红卫安排到保管员岗位上。保管员在储备行业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工作,但是,在这全新的岗位上,他的工作热情、爱岗敬业的精神丝毫没有改变。自从走上保管员岗位的第一天起,张红卫就深深地爱上了保管员的工作,而且一干又是7年。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张红卫担任保管员以后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为了尽快掌握物资的保管、保养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他克服文化程度较低的困难,虚心向师傅请教,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及有关规章制度,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有色金属及非有色金属基础知识,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上岗证书,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物资保管员。这为做好国储物资的保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保管员岗位上,张红卫对自己仍然是高标准、严要求,力争把每一项工作做得完美。

  由于土质条件差、雨水漫灌等原因,当时的整个库区内杂草丛生,尤其是一种叫冰草的野草,根系发达,生命力和繁殖力极强,经常是拔完一茬又疯长一茬。为了及时清除库房周边杂草,张红卫经常用手拔、铁锨铲、镰刀割,手上磨出了血泡,膝盖上跪出了老茧。他说,斩草要除根,不能有任何的麻痹和大意。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所管的库房周边一年四季都干净平整。在他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的库房都达到了平整、清洁、美观,排洪沟也达到了通畅。

  库内清洁工作也是保管员的一项重要而艰苦的工作,由于要保持库内正常湿度,库内不能用水,尘土扫了又落、落了又扫,总是扫不干净,通风门纱网里的灰尘更是擦不干净。为了解决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张红卫动脑筋,想办法,用扫帚扫、半干抹布擦、刷子刷的办法,解决了垛顶灰尘、通风纱网门卫生清扫的难题。为了完全清除蜘蛛网,他在竹竿上捆上鸡毛掸,每天边检查库房,边清扫蜘蛛网,使他所管理的库房长年达到了“四无”、“六净”的要求。

  爱岗敬业,岁月有情。行走在面貌一新的仓储库区,张红卫感到无比的自豪。从他无言的微笑里,大伙儿分明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奉献的美丽!

   (二)

  斗转星移,时移世易。张红卫作为一名接运员,兢兢业业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

  接运员是一份必须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每一位接运员需要对出入的货物进行清点、装卸、搬运、存储。而就在这个普通的岗位上,张红卫却把工作干成一件有意义的事。从外面运来的石油套管太长,叉车无法平行进入库门,要想入库只能人工搬运,但每根管子重达上百斤,不仅沉重而且数量多,搬运难度很大。经过再三的琢磨,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张红卫一下子有了好点子:在原先的轨道上再安装小轨道,将石油套管垂直运往库房,到达库房门后,再由叉车装管进行卸货安置。

  大伙儿一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别看张红卫是个“闷葫芦”,心里头的金点子还是蛮多的!这个办法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卸货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现如今,这种办法在库区已经成为人人掌握了的技术活儿。

  每过一段时间,都有物资入库,一次到货就有上万件;有些货物易碎,搬运时既要小心翼翼还要按时完成。对于这种最费人力的货物,张红卫又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即利用托盘和叉车合力搬运,用托盘一次性搬运大量物资,放置在叉车上,再由叉车运往库房。这样的一个来回是人工搬运的数倍,搬运时间也从原先的6个小时降到2个小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五三五处不断改革发展,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国家储备物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处领导班子本着“抓班子、带队伍、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团结务实,狠抓管理,使职工队伍素质逐年提高,各项工作进展有条不紊。

  在张红卫这位普通员工的感召下,五三五处历届班子把安全管理作为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确保国储库房、物资、各种机械设备的绝对安全,成为青海储备系统的优秀单位。

  张红卫,好样的!五三五处,好样的!

   (三)

  五三五处的同事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劳动场景:

  傍晚时分,夕阳西斜,微风轻拂。随着一声声火车的鸣笛声,数十节车厢驶入库区。张红卫急忙带着组员开始工作,仔细清点、详细记录……所有工作都在有序地进行中。天色渐渐昏黑,而张红卫和他同事们连续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张红卫,就是这个生动场景里的“主角”。

  说起张红卫的组织能力,五三五处多种经营科副科长赵邦红这样说,在他管辖内的队里,张红卫带领的接运班是全科乃至全库区最放心的班组。

  接运工作是五三五处的“咽喉”作业区,不出事故则已,出事故了那就是大事;接运过程中不仅要对货物清点、装卸、储存等工作做到位,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岗位上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

  张红卫负责的接运小组由于工作仔细认真、负责到位,接运工作从没出现过责任事故。而作为张红卫徒弟的戴海东而言,他心目中的张师傅是一个严格要求、不善言谈、孜孜不倦的人。通过无数次的言传身教,如今,戴海东也成了一名合格的接运员,每天有上千件货物从他的手中流通,提到师傅的教导,戴海东首先是佩服,然后是深深地尊敬,因为在他看来,师傅更是一位严父,总能提醒他做好每一件事。

  严师手下出高徒。十几年来,在张红卫的耐心指导下,涌现出了像戴海东、黄海、刘明、段磊、刘岩、刘延华等优秀徒弟,他们站在一起,就成了五三五处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9年初,五三五处接到了国储物资接收作业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张红卫积极响应号召,踊跃参加了国储物资收储的物资接运工作。期间,顾不上回一次家,一坚守岗位就是好几个月,强有力地保障了国储物资接收任务的圆满完成。

  张红卫的为人之道不光体现在工作上,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会处处为别人着想,不论同事出现身体不适,还是家中有急事,他二话不说,总是第一个替他们值班。一些年轻的接运员有什么需求,他也总是乐于助人,悉心帮助,是同事们心目中公认的“大哥”。

  平凡出智慧,平凡出英雄。

  多年来,张红卫先后获得青海储备物资管理局先进生产者、2014年度青海储备物资管理局五三五处先进个人、青海省2014年度先进工作者。

  一位哲人说过,性格就是命运。而在青海高原,严酷的环境造就了高原人倔强不屈的性格,这种性格会成就一个人的事业,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张红卫所走过的人生的轨迹,就是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执著的启示:我的职业叫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