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强看青海企业发展: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21.10.2015  13:33
        日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统计局、省企业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联合评定发布了“2015年青海企业50强”榜单。

  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97.8535亿元,继续位列第一,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销售分公司、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分行、西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排位前十强。

  被称为青海版“财富榜”的青海企业50强名单,也是青海经济的晴雨表,诠释着2014年青海经济的大势和走向。

   强者愈强,

  “双百”战略成果显现

  2014年,是青海省发展历程中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三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成为贯穿全年的突出矛盾,我省内外部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面对超出预期的困难和压力,省委省政府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奋力打造“三个升级版”,果断出台支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流通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鼓励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把握了工作主动权。

  201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301亿元,增长9.2%,增速位居全国第10位。

  同时从2011年起实施的“双百”行动,即“建设百个重点项目、培育百户重点企业”,取得显著成果。几年来,加速培育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双百”行动已经成为我省工业投资和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企业50强榜单中可以看出,我省大企业、大集团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青海企业5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27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前三强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营业收入均超过200亿元。百亿元企业俱乐部成员由上年的6家扩大至8家,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则由上年的40家扩大到46家。

  企业航母的吨位不断上升。仅榜单中的前10强企业,2014年营业收入1556.97亿元,积极拉动全省GDP增长。

  前10强企业资产总额4783.84亿元,纳税总额134.31亿元,研发费用25.65亿元,员工总数105195人,是我省企业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攻坚克难,

  企业适应新常态

  这一年,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主要工业产品价格连续35个月下降,融资、人工等成本持续上涨,我省以资源型、初级原材料类为主的工业体系显得步履维艰。

  企业50强榜单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这一点。

  我省企业打主动战、攻坚战和创新战,攻坚克难,适应新常态。榜单中,2014年青海企业50强前10强中,有8家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多于上年的6家。

  同时,我省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大气力,在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努力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和多元支柱产业格局。

  调整转型,在企业50强榜单上体现为企业盈利水平分化明显。

  榜单上,盈利额最高的企业实现利润66.76亿元,亏损企业最高亏损额也达到了6.15亿元。

  金融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保持增长,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销售分公司、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华电大通发电有限公司、青海火电工程公司、青海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效益提升,而高耗能及资源类行业发展速度及盈利水平有所下降。

  另外,大企业大公司在外部经济环境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自我加压,积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发展转型,使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加强。

  前10强企业申报材料显示,2014年研发费用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分别是: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9.75亿元;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2.72亿元;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43亿元;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4.81亿元;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60亿元;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3.70亿元;西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23亿元。

   结构性不均衡仍然突出

  近年来,我省在发展与转型的选择上思路逐渐明晰,在破解工业结构性矛盾,确立新型工业体系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但我省结构性不均衡仍未有较大改观。

  对此,50强企业榜单也有所反映。

  首先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在“2015年青海企业50强”榜单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8家,民营企业22家。数量上,似乎差距不大,但企业实力和规模则不可同日而语。

  排行榜中,201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总额1942.81亿元,占全部50强企业总额的85%以上,20家民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335亿元,只占到不足两成。可见,一直作为青海经济支柱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地位和影响不容撼动,而且近两年发展态势日益加快,其影响力和控制力仍在进一步增强。

  前几年,民营企业还曾在50强榜单前10位出现,近两年则少有露面。前20强中,今年也只有3家民营企业。分别是青海鑫恒铝业有限公司,26.94亿元,列第16位;格尔木藏格钾肥股份有限公司,25.73亿元,列第18位;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5.71亿元,列第19位。

  同时,根据申报表其他内容分析,民营企业从规模、资本有机构成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国有企业,远没有形成国有、民营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由此,我省在壮大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经济规模,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上还有一番艰辛之路。

  其次,产业结构方面。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盐湖化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油气化工产业、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钢铁产业、轻工纺织业、生物产业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金融保险、通讯、建筑业等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其他产业则鲜有涉及。

  总体看,我省重化工业带动作用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但可喜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也在逐步显现,行业整合重组,上下游产业链构建等有较大突破。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等行业增长加快,高耗能、资源类行业增长则有所下降。

   双百”行动进入关键阶段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双百”行动的关键一年。

  我省大企业培育战略将围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

  为此我省确定创新投资理念,调整投资结构。充分发挥企业市场投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企业集中自有资金投入到“双百”项目建设上,同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转外延发展为内涵发展,调整存量,做优增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并确定,重点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力度。

  创新措施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支持企业通过并购、联合、重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行业集中度,推进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合作。注重把产业区域转移与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密切结合,把更多资金和社会资源转移到产业培育上来,有效提升工业化水平。

  创新培育途径,壮大企业规模。一是进一步梳理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审批事项,缩小审批范围,在继续鼓励省内同行业或相关行业企业兼并重组为大企业、大集团的基础上,实施开放式重组,引导企业从现在利润空间较小的加工、组装等价值链中游环节,向利润空间较大的设计、研发等上游环节和品牌、营销等下游环节延伸。二是鼓励企业兼并,收购或参股、控股省外相关企业,实现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提升。三是鼓励省外各种性质的企业收购、参股我省企业,盘活存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不断推进社会资本流向主导产业、优势企业、名牌产品。

  创新培育机制,增强创新驱动。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平台水平;三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创新要素保障,激活稳增长活力。一是密切跟踪水、电、油、气、运等要素的动态情况,及时做好预警分析和综合协调工作;二是继续完善政策措施,尽快弥补人才、技术等知识资源不足的短板,通过内引外联、产学研合作和构建知识类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支持企业尽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三是结合简政放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创新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实体的联系,建立健全融资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三是积极培育设立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四是有针对性地梳理、编制、包装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

  创新对接工作,提升配套能力。紧紧围绕“双百”项目上下游配套和企业产业发展,精准定位项目延伸触角和企业发展广度深度,紧盯产业链与供求链、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两大领域间的无缝对接,不断优化对接服务方式。

  创新管理模式,落实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双百”行动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发展软环境,进一步完善季度专项督查制度,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相信我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定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