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老师遇上英国学生

06.08.2015  20:44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任沁沁 徐彤)这是一场跨文化的对话。

  4个星期内,5名经全国海选的中国教师,在英国汉普郡的博亨特学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对象是该校50名英国青少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将此过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以此比较中西式教学的有效性。这部名为《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的三集片,8月4日起在BBC电视二台播出。

  中国教育系统以课时长和纪律严明闻名于世。2009年、2012年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测试结果显示,代表中国大陆参加的上海市中学生在数学、阅读、科学成绩上均名列第一,远优于英国。

  50名英国学生,在拍摄期间,从作息到教学方式,完全因循了中国学校规矩。早上7点开始上课,一天12小时中,除了两次进餐休息时间,要经历早操、眼保健操、晚自习等中国学生才熟悉的程式;统一穿中式校服,每周参加一次升旗仪式;上课要记笔记和背诵,有时进行小组练习;放学后要打扫教室。

  BBC希望以此试验中国式教学法对于英国学生是否有效,以及是否为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

  在BBC的这部纪录片中,灌输式教学与个性化教育、严厉鞭策与鼓励赞美、严格管理与宽松学习之间的矛盾被忠实地纪录下来。

  博亨特学校校长斯特哲说,中国教师展示了能在我们课堂上上好课的决心,但在实际情况中,学生们表现不尽如人意,课堂参与度很低。

  来自中国的数学老师用15分钟讲完了英国学生要学一整周的三角函数公式,学生直呼跟不上。据说相同的内容,英国老师需要一周多才能讲完。

  课堂上,学生们化妆、说唱、玩iPad、打闹。一名女生因为课上讲话,被请到了讲台旁的位置。

  五名中国老师之一的杨君很不理解学生的情绪化举动,有一位女生因为自己喜欢的偶像退出了所在乐队,竟然在课堂上大哭着跑了出去。

  杨君还比较了英国教学大纲,“英国需要根据学生不同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而中国只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成功失败都取决于自己”。

  当然,学生们也喜欢集体到操场做操的感觉。一名英国学生说,这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分。

  为了让英国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中国老师还带英国学生跳扇子舞、包饺子、剪纸,通过中国的“九连环”游戏,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意志力。

  “中国采用面向大多数人进行严格训练的教学方法,国外则是基于学生兴趣的学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中外文化的差异才是教学差别的根源。

  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在思维方式上多表现为求同存异;而西方文化更敢于迎接冲突,崇尚个性,善于标新立异。

  中国的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饱受诟病,包括看中分数,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课堂授课死板等;而西方的教育观念,被认为更注重能力、情感的教学和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此次英国学校尝试中国的教育方式,说明中国教育模式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夏学銮认为,不同文化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不应有优劣之分。

  参与教学实验的李爱云老师说,一个月的教学实验有矛盾有碰撞,但其折射出中英两国教育差异的同时,也给彼此提供了可相互借鉴之处。

  “英国的学生们爱思考、爱表达是普遍特点,但所学知识不深。”李爱云说,随着时间推移,英国学生渐渐学会适应,为人处世更懂礼貌、有规矩,做错事会主动说sorry,要请假也会让父母写假条、打电话。

  有学生在写给邹海连老师的祝福卡片中写道:“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朋友,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一位英国妈妈发信息告诉邹海连,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很适合中国教学,希望邹老师能继续教下去。

  不过,对于纪录片中所设定的中国教育模式,有人认为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当前教育实际情况。

  中国也在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正在被摒弃。上海的一位在校老师表示,因材施教是现在老师追求的目标,中国的课堂也在调整,会更注重师生互动,课外拓展也在加强。

  夏学銮指出,中国正在改革教育模式,更加重视能力教育,培养认知价值,转为研究型教育,更加结合实际,以实践为中心。

  “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做得很好,而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却有些欠缺。”夏学銮说,这无关智力,中国正在寻求改善。

  当然,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这场跨文化教育实践带来的思考或许才是更有意义的:如何透过有差异的跨文化交流,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人格和跨文化交流意识、知识、能力的现代文明人,是全球教育界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