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正青春》系列报道之三徐秀福:有个“板板”爷爷在神奇的三川

20.10.2015  18:50

  编者按: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总需要有这么几位民俗文化传人,他们不仅记录着这个民族特有的风采和风貌,而且在历史上刻下将渐渐淡去的文化印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融,文明的冲击,我们的许多文化遗产、文化传统终究会成为历史,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所以,徐秀福老人的努力付出更显得弥足珍贵。

  三川大地上土乡情浓; “板板”老汉他啥都懂。

  唱起个“道拉”来都欢喜;说起个故事来全爱听。

  一生就守着土民俗啊,只盼那年轻的人儿来传承。

   —— 题记

徐秀福老人正在侍弄的不止是花,而是比花还美得生活。   (本网记者 王珂岚 摄影 报道)这里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历史遗迹和坊间故事都印证了这方土地曾经的辉煌。神秘且神奇的三川大地滋养着土族在我省东部的这一分支。好山好水好风光,好风光里藏能人。笔者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慕名来到民和县官亭镇,找到了深受十里八村乡亲们爱戴的徐秀福老人。一本本火红的证书就是对老人毕生努力最好的肯定

  三川大地上的“红火人”

  “他把这一生都献给了我们土族的民俗文化,他就是我心中土族知识的百科全书。我们土族的事儿,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介绍人凯军向笔者称赞道。

  徐秀福老人是三川地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鲍义志先生曾在文章中写到“徐秀福老人说起三川土族民俗民间文化如数家珍,他熟悉三川土族婚丧嫁娶繁琐的议程和程式,他唱起‘道拉’便似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设问酬答,应对自如;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历史典故,信口拈来;幽默风趣,引人入胜。他是纳顿会的“会头”,那宏大的场面、隆重的仪式,还有宗教意味浓厚的祭祀活动,他都能大心应手,精心策划,圆满进行。正月的社火、六月的会场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在三川流行着这么一段谚语:“没有板板事不成,有了板板事不坏”。“板板”是大家送给徐秀福老人的雅号,意思是能说会道的人,在那里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雅号说的是谁,也没人再敢自称板板。无论是社火还是纳顿,只要有了徐秀福,就出不了纰漏,事情就可以办的圆满无憾。

几十年来徐老整理出的手写稿资料

  “只要认真学,不管是谁我都教!”

  在与徐爷爷聊天时,一个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让笔者更加钦佩面前这位质朴可爱的土族老人。徐爷爷用的是老人机,通话音量大,笔者可以清楚的听到电话内容。打进电话的人是中央名族大学的教授包玉柱,除了关心老人的健康,包教授说的最多的就是“谢谢您!”

  原来,今年上半年包教授就和自己的学生韩国君到徐爷爷家学习、了解土族文化。一住就是近两月的时间,这期间他们白天深入村庄了解民俗,晚上便是向徐老请教问题的时间了。“每年来我家学习、研究的大学者们总是少不了的,来了我就教,我的手抄本资料尽可以拿去复印。”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把研究的课题选择在神奇的土乡,就是因为这里有土乡历史的“活化石”徐秀福老人。每年从全国各地来的专家、学者去找,无论认识与不认识他都热情接待,认真回答所有的疑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他的人生准则。

“三川文魂”徐爷爷正在给年轻人讲解土族民俗

  守望,是守卫与渴望的坚持

  徐爷爷小时候,和小朋友跑到西瓜地里偷大西瓜,不是因为馋嘴吃瓜,而是为了用瓜皮来模仿制作纳顿节上戴的面具。年轻时就是远近闻名的“唱把式”,只要是唱“道拉”哪怕抹黑走三十里路他也会按时出席。不为别的就为了唱胜对方,给主家的喜事添光,自己也觉得很风光。人过中年以后,徐秀福慢慢察觉到土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冲击下渐渐的流失,消亡。

  这使他忧心如焚,经过简单的思考他决定用文字记录土族的民俗文化。从这天起他便开始白天走街串巷拜访当地的老人,晚上再把从老人们的嘴里述说的民俗历史记录成册。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笔者问他为自己简单的选择后悔过吗,他爽快说,“干了一辈子自己喜欢的事,值了!我就从没想到过后悔!”徐秀福老人从县文化馆退休之后,便全身心的投入到土族民俗的传承与传播上。每每提及民俗文化开始大量流失时,善谈的徐老便会沉默半晌。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土族民俗能够引起更多的重视。再多些人来一起保护现有的民俗成果,年轻的娃娃们别嫌麻烦,多学上些,没有坏处。”朴实的话道出了徐爷爷对土族民俗文化流失最深切的担忧。大半生的努力和心血,皆因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无论何时他都没有动摇过传播与保护土族民俗文化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