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碧水蓝天之间不再遥远

09.05.2014  07:48

  随着青海省奋力吹响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号角,在铁腕治污的决心中呼之欲出了一系列措施,开创了全县空气质量良好率稳定保持在70%以上,高于西宁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佳绩,抹去了“环保灾区”的烙印,使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走在了西宁市的前列,2013年,被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和 全省首批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地区。

  “碧水蓝天 ”,对于敢肯硬骨头的大通人来说,不再是奢望。

治水:让北川河水变清  

  北川河是湟水河的第二大支流,因水量充沛、水质较好而成为西宁及大通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近年来,由于污染问题一直存在,因此改善北川河水污染状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早在2006年至2012年,大通县筹集大量资金治理北川河,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聚集在北川河地带的工矿企业所的工业废水、沿岸城镇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和采砂企业对河床造成破坏以及将洗砂废水直接排入北川河等污染因素依然存在。

  为了综合治理这一“顽疾”,早日实现北川河“清水入城”的目标。201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在大通打响,一路捷报频传。

  2013年3月,5个排污口整治项目,完成了新建管线和县城污水厂主管网对接,封堵了2处下水入渠旱厕,可收集园林片区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约3000吨/日,县城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可提高到90%以上,实现了桥头镇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基本收集到县城污水处理厂,大通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北川河现象已成为历史。

  2013年5月,北川河河道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将该河段防洪标准由目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彻底改变北川河河道防洪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同时,随着北川河“滨河大道”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北川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沿线村镇的环境面貌,对打造“和谐、生态、宜居”新大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3月,青海宜化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953万元,开工建设了污水处理站一座收集军品废水,每年可减少向北川河排放工业废水73万吨,削减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729吨、氨氮21.6吨。

  2013年10月17日,大通县斜沟乡砂石厂(原石英砂厂)、塔尔镇塔尔砂厂、塔尔湾砂厂几次下发通知书叫停却死灰复燃、屡禁不止,大通县国土、砂石、公安、安监、林业、环保、供电等相关部门与斜沟乡、塔尔镇联合执法,采取强制措施,切断供电线路,租用大型机械(挖机、吊车等)拆除了三家砂厂砂石加工设备。至此,县域内北川河、东峡河、黑林河、桦林河、宝库河5条河道两侧75家砂石场已全部关停。

治气:让呼吸变得顺畅  

  呼吸新鲜空气、喝上放心的水、吃上安全食品,是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期待。这个“期待”,让大通人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境内现有大型企业42家,其中国控、省控企业17家。在距离西宁市区二十多公里远的桥头镇黎明路,就有几家我省有名的老工业企业。多年来,这些企业在原料购入和产品外运途中,随着飞转的车轮,工业废渣一路抛向天空,扬尘四起。曾一度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影响,成为治污的“重灾区”。

  家住黎明路一带的住户说起大气污染怨声载道,张阿姨在这儿住了二十多年,提起污染她直摇头:“宁张路两侧厂矿企业多,粉尘大,我们家家户户窗户不敢开,洗的衣服没法在外面晾晒,就这样家里的家具每天一层灰。”李先生是企业职工,他说:“黎明路的扬尘污染已有很长时间了,而造成扬尘污染的‘祸首’一是企业产生的粉尘颗粒、二是来往的重型运输车,因为这些重型运输车在运输工业废渣的途中没有按照要求做好车轮清洗和车厢密闭工作。

  为了彻底根治黎明路一带的大气污染,大通县环保部门通过环境监测,针对超标废水、废气、粉尘及煤炭堆放量大的企业下功夫、出狠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青海华电大通发电有限公司投入13906万元,建成一台发电机组烟气脱硝工程,每年可减少向大气环境排放氮氧化物2796吨。投资1094万元,建成煤场挡风抑尘网和抑尘网底部挡煤墙,安装了煤场喷淋除尘设施。

  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投入351万元,建成的一台发电机组烟气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项目,每年可减少向大气环境排放氮氧化物931吨。

  青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投入490万元,对一台回转窑收尘设施进行了技改,每年可减少向大气环境排放粉尘340吨。

  39家粘土砖厂关闭、49家煤炭经营场所被清理、14台共计61蒸吨燃煤锅炉的“煤改气”、20家餐饮单位安装的油烟净化设备。黎明路的路面补修、人行道的硬化、绿化带的美化、每天进行的洒水降尘......

  最终达到了根治“顽疾”的目的,大通县年度目标全面完成,治污工作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称赞。

 

碧水蓝天:惠及北川百姓  

  盘点2013年的生态资源,我们看到这样一串数字:投资5973万元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项目;投资2695万元实施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8平方公里;投资7851万元实施84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

  数字是枯燥的,但其内涵却是无比丰润的,数字背后裹着的正是北川老百姓要追寻的碧水蓝天下的幸福生活。

  大通县塔尔镇塔尔湾村今年还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之一,也是全省农村社区率先实现天然气的村。走进村民马福成的家,二层的楼房宽敞明亮整洁,各种家电配备齐全,屋里暖意流动,马福成的妻子正在厨房里忙碌,灶上烧的就是去年11月份刚接入户的天然气。马福成高兴地说:“我们农村冬季生活、取暖一直依靠柴草和煤炭,不仅生活上不方便,而且生火生炉子也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天然气的开通,让我们塔尔湾村人彻底告别了冬季烧煤炭和  柴草取暖的历史,有效美化了农村环境,净化了空气质量,使我们农民的生活品质也大大提升。

  塔尔湾村只是一个缩影,2013年,大通县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11个乡镇31个村的40488人和塔尔湾人一样享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走进这31个村,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排排整洁漂亮的农舍各具特色,走出干净整洁的农家巷道,在农村休闲娱乐广场上,村民们或漫步、或健身,孩子们则在篮球场内尽情嬉戏,蓝天、白云、溪流、阳光,所有的日子被幸福淹没.

  2014年,矗立北川之巅,展开“筑牢生态屏障,努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的蓝图,相信,碧水蓝天的宜居环境对于大通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