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团结村:凸显撒拉族软实力

14.03.2016  15:14

   除了骆驼泉、街子清真大寺和撒拉族先祖的陵墓之外,在其周围还有许多人们所不了解的故事。而被那熠熠生辉的人文景观所包裹的内部,是这些被人们遗忘的特色民居建筑、人文景观和非遗文化组成的撒拉族文化软实力。如果说三兰巴海村是一本被人们熟知的撒拉族历史书籍,那么与其紧密相连的团结村就是这本书籍中的注释和补充。

  屋檐上的百“花”争艳

  踏进这片神奇的土地,你会目不暇接、百看不厌,更令人神往的是富丽堂皇,融古朴、精巧为一体的撒拉族庭院建筑文化,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久远的亲情和温馨。

  撒拉族人的住房大多为平顶的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房屋,四周围以土墙,称“庄廓”。庭院里设太阳能灶,空地栽种果树、蔬菜,有的还建有小花坛,显得有生气、美观、整洁。主房坐北朝南,外部大梁及檩子上的木雕精细,撒拉族人称为“花槽”,花槽一般5至7道,多的十几道,有的是几何图案,有的是植物图案,层层叠叠,千姿百态。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韩占祥民居,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四方的院落中间,别致的双层花坛中满是开得正艳的月季,花香阵阵。

  韩占祥先生介绍撒拉族民居艺术时这样说到:“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0度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盛产瓜果和一些著名特产,也可以说,在这里随便拿一把种子撒出去,便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花是美的象征,撒拉族的庭院里即使没有地方,没有阳光,也要把土背到门庭上种花,即便是现在这样的户数依旧很多。于是撒拉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了爱花的传统,将这种爱花的审美观用到建筑上。即便是夏天庭院中的花谢了,在冬天依然能在屋檐上欣赏到这种美。北房是我们撒拉族居住的主房,所以在建这面房子的时候就要特别用心,比如砖雕和木雕、古朴和精致的相互结合。”

  据悉,这种建筑实际上是中国明清建筑文化的一种,撒拉族接受这种明清建筑文化离现在已经有240年的历史。

  隐于村庄的千户庄廓

  调查中一所位于村子中东部的院落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通过了解我们得知这是韩河龙千户庄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南距街子清真大寺600米,北离街子拱化500米。

  千户庄廓,始建于清代初期,占地350平方米,朝西开设随墙出榫双扇旋轴板门,方形院周夯筑高4.5米,厚1米的黄土围墙,从外面观望,惟见高高的黄土外墙,看不到院内的任何建筑,屋顶周边黄土筑建高1.2米的“女儿”墙防盗封闭性很强,是黄河两岸撒拉族地区传统典型民居庭院。庄廓院内,房屋建筑为四合院式建筑布局,坐北朝南而建,土木结构,东北西南设建带前廓土平顶做法建筑,南建不带前廓的建筑,东南角建土平顶楼座,院中建筑布局设计精巧,布局严谨,结构合理,突出了北方四合院式建筑布局的特点。

  整个院内建筑由三间厢房(北正房),三间东房,三间南房,四间西房,东北两间角楼和西开随墙出墀头双扇旋轴大门等16间房屋组成,每面房正面板壁花窗装修。三间带前廊的北正房是院中的精华建筑,东西两边间出“护包”,是中一间留前廊,雕檐花木雀替,廊侧东西护包对壁和护包正面装修满间花格直摘窗,形式优美,制作精致,中一间留廊金柱间开设四扇花板旋轴棋盘门,室内廊间铺饰木板,院内铺饰青砖,凸显了屋面装饰的最佳效果。院内东北角楼高出东西南北平屋,人居楼上,既可巡视院内人畜活动状况,又可瞭望村内美景,使人心旷神怡。

  细腻生动的撒拉族刺绣

  撒拉族刺绣是撒拉人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不仅形式多样,工艺精湛,更因其丰富的内涵而大放异彩。撒拉族天才地运用了刺绣,表达民族迁徒、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再现风情民俗,寄其精神向往。

  撒拉族刺绣源远流长,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是一种民间习俗,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在过去,撒拉族不论家境贫富,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要学习掌握刺绣、学习家里各种针线活儿的刺绣技能。她们在农闲时,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或坐在树下,或坐在热炕头,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每一件生活用品上都施之以智慧,倾注感情,巧手绣出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为的是绣上漂亮的新装过门,因为,在当时,一个好女子只有必备了缝纫、刺绣的技能才有资格出嫁,或讨的男方的欢喜。所以,大多数女孩从十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各种刺绣技艺,当然,她们的这种学习是没有专门的老师,主要是通过家传(从母亲或奶奶熟练的针线刺绣中)或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到启发和培养,并得以延续下来的。女孩子就在少年时就受到了家庭的熏陶,要从小学习刺绣,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从简单的牡丹花、荷包开始,渐渐将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一一练习得熟透,直到十六七岁出嫁时(撒拉族早期有出嫁早的风俗)就掌握了一定的刺绣方法和技巧,在不同的底布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刺绣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图象,特别是给新郎做的枕套、布鞋、鞋垫、围裙等就更加细心,都是用自己的手精心设计和刺出来的,五彩线刺出的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一片片青翠的绿叶,在艳姑们简单的重复、对称中体现出古朴、美观、大方的风格。其中,枕头顶最为重要,最为精彩,而且更吸引人了,成为人们的抢手货,摆在家里赏心悦目,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风土人情的特色,同时,这又令她们光彩照人。

  如今,在撒拉族的故乡,撒拉族刺绣再度受到格外的关注,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大多都出自农村居家妇女之手,撒拉族艳姑学到一技之长的同时,还成功地挽救了循化濒临绝迹的刺绣技艺,使之焕发出骄人的光彩,受到众人的喜欢。可以说,撒拉族刺绣是妇女们表达情感时创造的艺术品,也可以说她们都是刺绣艺术家。

  1990年9月,撒拉族刺绣参展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2006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公布,撒拉族的妇女们精心创作出的撒拉族刺绣“福娃”,亮相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年5月,撒拉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其是近年来,撒拉族刺绣更是频繁参展于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节等商品经济领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