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成立60周年:60年峥嵘岁月 60年辉煌历程

26.09.2014  10:03

  这里自然风光雄奇壮丽,公伯峡、积石山奇峰耸峙,丹霞地貌峥嵘相间,孟达天池娴静秀丽……

  这里人文景观异彩纷呈,大禹劈山导河痕迹、一峰神奇的白骆驼、绝世珍版的手抄本《古兰经》、气势恢宏的文都寺院、十世班禅故居及喜饶嘉措纪念馆……

  这里民族风情古朴醇厚,循化人热爱祖国、坚韧刚强,他们有铁色积石山的傲然风骨,有不拒细流的大河风范,有绵绵驼泉水的善良秉性……

  这里是中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循化。700多年前,撒拉族先民从土库曼斯坦国举族东迁,把黄河岸边的循化选择为万里征程的最后一站。在2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撒拉族与藏族、回族、汉族互学兼容,守望相助,共建家园,演绎着一出多民族同存共荣的和谐剧目。

  “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优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现代商贸和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日新月异;“撒拉之乡”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高原江南”的旅游业品牌日益响亮;“一核两椒”为代表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日益状大;“全省最具特色的民族用品和清真食品生产基地”正在建成……

  60年来,循化13万各族人民携手相拥,依偎在祖国的怀抱里,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团结和睦,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昂首阔步地走向全面小康社会。

  特别是近年来,循化县委、县政府在海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成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和海东经济建设“三大历史任务”、“八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提水平、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好中见快的良好态势。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循化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必须紧紧围绕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确定的“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海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化隆、循化两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六大战略定位”;必须抓住加快发展和转变方式两大关键,不断深化县情认识,不断强化精细化工作理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干出亮点,努力引导经济工作正确前行。

  乘风破浪正逢时,敢叫山河换新颜。如今,省委、省政府已将循化确立为全省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循化将以领跑者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自信、开放、热情的循化各族人民欢迎四海宾朋前来循化,亲身领略循化的绚丽与丰采,感受循化的多元与多彩,体味循化的魅力与神韵!

   现代农业编织黄河彩篮

  在位于查汗都斯乡海东“黄河彩篮”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大庄、中庄两村占地3600亩的土地上,各种苗木迎风摇曳,露天种植蔬菜绿油油一片,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日光节能温室,正孕育着一个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

  今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抓住全省菜篮子工程建设重心从湟水流域向黄河谷地拓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大海东“黄河彩篮”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利用智能温室和高标准温棚设施,通过肥水一体化、智能高科技温控、节水灌溉、生物微肥、果蔬嫁接等技术,在海东乃至全省起到试验、示范、咨询、培训、推广、引领的作用,提高“黄河彩篮”基地整体效益。

  着力培育打造千亩露天蔬菜基地和千亩果蔬间作基地及350栋水肥一体化日光节能温室区。围绕黄河流域菜篮子工程生态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标准化养殖场25个,全县各类养殖场总数达115个。实施“自繁自育”工程,提高母畜存栏量,扶持自繁自育户13户,新增牛肉、羊肉350吨。进一步加快家庭牧场建设,在全县9个乡镇扶持各类家庭牧场100户,新增肉牛、肉羊8000只。累计水产养殖场达10个,出栏各类水产品240吨。

  县财政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菜篮子建设,对规模种植的设施蔬菜基地给予每栋500元的种植补助。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给予适当奖励。根据全县肉食品、蔬菜生产实际需求,新建保鲜库2个、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逐步形成以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纽带,以龙头企业、果树种植公司等为核心的物流链条。

  目前,基地基础设施已得到全部解决。智能温室建设正在加快建设。覆膜800亩,种植娃娃菜、豆苗等露地蔬菜1200亩;经济林建设完成核桃种植230亩;养殖区完成土地流转200亩,正在进行土建工程。基地同时带动当地200多名农民就近就地务工,每人月收入达2400元。

  对循化而言,“黄河彩篮”是循化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档的一个重要机遇,凭借“黄河山水”,通过丹山碧水、撒拉文化、锦绣田园三大产品群的建设,循化要在黄河谷地圈出一个“菜园子”,打造国家级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让循化成为融合大美山水与现代农业景观的秀美画廊。

   民族团结共建和谐之美

  素有“小江南”美誉的循化是一个以撒拉族为主,藏、回、汉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多年来,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用勤劳和智慧开发、建设循化,共创美好家园,撒拉之乡处处绽放着美丽多姿的民族团结之花。

  在积石镇西街村,回族老人苏努古患胆结石,需手术治疗,村干部和群众立即捐款1000余元;汉族村民王孝的妻子病危,捐款500多元,面粉150斤;藏族村民朱成正的妻子病故后,捐助1000元……在循化,西街村各民族团结一家的故事仅仅是一个缩影。

  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撒拉族自治县团结和睦的局面,人们有一个共识: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就不可能有民族地区的大变化、大发展。美丽的循化依靠人和制度保证安定的社会局面。

  这里活跃着一支社区党组织的千余人的民族团结骨干队伍,他们始终把民族宗教工作置于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公仆。居民的下水道堵了,卷起袖子就掏;屋子漏了,和房管人员一起修……在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当县医院党支部了解到积石镇西沟上庄村特困户韩克力草麦身患严重的糖尿病却无力就医时,立即派医疗队前去为病人免费检查,清疮换药,并捐款1000余元,缓解了病人就医难的问题。同时,医疗队到偏远山区,免费为贫困户做B超,发放价值近万元的药品。

  投资198.37万元实施了白庄镇下拉边村、尕楞乡修日村和清水乡田盖村人饮工程;完成14个村1764户6668人的整村推进项目和道帏乡起台堡村、街子镇马家村和三立方村及岗察乡岗察村668户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先后建成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集“两委”、文化室、卫生室为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56处。为全县17个业余剧团、演出团体、社火表演队配发了演出服装、乐器、音响等设备。

  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撒拉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民生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发展,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空前增强,激发了各族群众勤劳致富的内在活力,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全县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城镇化打造“撒拉尔”新城

  走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大街上,极目远眺,一座座极具伊斯兰色彩的建筑拔地而起,宽敞笔直的马路两旁梧桐树枝繁叶茂,让充满生机的多彩画卷愈发气势飞扬。

  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构建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循化县按照“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地方民族特色风格要求,紧紧抓住六盘山经济带和沿黄经济带建设机遇,稳步实施县城“西延、东伸、南改、北扩、中优”扩城提位战略,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辐射,十里经济带为轴线,新农村建设为前沿,培育产业,集聚人口,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大幅拓展县城框架,开展县城综合片区开发,在黄河岸边打造出一座美丽的“撒拉尔”新城。

  全县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县城区域面积从2001年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8平方公里。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入5.36亿元;城市道路延伸到16.3公里;绿地面积达到了87.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3%;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5.14%。城镇功能日臻完善,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

  为了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镇品位,充分发挥县城的凝聚、辐射带动作用,先后投资6900万元建设完成了6条城市主干道路,形成了“六纵六横”的县城道路网络格局。投资近2.59亿元,相继完成了西出口综合整治、朝阳路商业一条街、环卫基础设施、步行街改造等工程。投资1300余万元对县城重点地段各类建筑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打造具有撒拉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建筑,有效提升了城市建筑风格和品位。同时,投资近800万元,在沿街办公楼、宾馆、商场、居民住宅楼实施了亮化工程。

  以政府投资、群众集资等多种方式,用社会化、市场化的办法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城镇建设。聚集民间财力和社会资金1548万元,在县城和集镇建成了东门市场、物资市场及白庄、尕别列等5个综合市场,促进和活跃了城乡经济发展。

  美丽的撒拉之乡正在发生着巨变:干净整洁的街巷,绿意盎然的中心广场,彰显县城文化特色装饰灯熠熠生辉,无不凸现出这座县城的舒适与品位。循化正以彰显特色性、宜居性、文化性、生态性、和谐性的城市建设理念,构建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市空间格局。

   民生交通铺就康庄大道

  循化道帏藏族乡德曼村,离交通主干道平大公路只有4公里路程,但在过去,由于沙土路面狭窄,路况差,别说汽车,就连摩托车、农用车进出都很困难。遇到雨雪天气,村民连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4公里的路程,将德曼村封闭在了山里,也将富裕幸福挡在了并不遥远的村外。

  然而,今年7月,投资100多万元的德曼村乡村水泥路开通了,原来到达平大公路步行一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三、四十分钟,宽6.5米的水泥桥取代了小木桥,被列入贫困村的德曼村展现出从未有的新颜。路好了,小客车开进来了,村里的摩托车、农用车、小轿车增加了不少。路好了,不少商贩主动进村收购农作物,全村小麦、油菜一下卖出去了6万多公斤。村民们不约而同把这条带来方便、鼓起农民腰包的新德曼路称为——“幸福路”。

  不断发展的循化道路建设,惠及到的不只是德曼村。多年来,循化县道路交通建设被浓墨重彩的写进了循化发展史和青海交通发展史中。因为2008年循化县就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道路硬化,全县154个行政村中150个村全部铺上了水泥路,铺筑里程达1423公里。至此,循化历时4年的村道硬化工程基本完美“收官”。全县通车里程达882公里,路网贯通9个乡镇、147个行政村。全县群众从“民生交通”战略中感受并享受着变化。

  道路通,路路通。以“民生”为核心的交通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一条条乡村道路的建成,不仅使群众出行得以解决,而且乡村道路的畅通,打开了全县诸多生产园区、种植基地的对外通道,使城乡市场实现对接,加快了种植、畜牧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广大农牧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伴随着农村公路通达深度的不断提高和农村道路网络的日益优化,循化县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同步加快。无疑,“民生交通”战略,激活了群众的生活,也激活了全县的发展。然而这一战略的终极目标并不止于此。作为全省的交通示范县,下一步将“民生交通”战略从农村公路建设层面引入县域对外交通层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让“民生交通”战略福泽到更宽泛、更深远的层面。

   民族工业得到蓬勃发展

  今年,循化县以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为主,坚持高、新、轻、优产业方向,走低碳、环保、绿色的新型民族工业化道路,全力将循化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民族特色轻工业基地。

  循化民营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得到蓬勃发展,一度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后,以毛纺织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关停,而这些企业大部分在民族工业集中区。近年来,循化县通过工业集中区盘活了工业闲置资产的同时,加速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按照“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效增量”的县域工业发展思路,规划了民族工业集中区,集中区围绕旅游业和农牧业产业化,以培育民族轻工业用品和清真食品两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培育撒拉族刺绣、旅游纪念品等民族用品产业和“一椒两核”、牛羊肉、奶制品、蔬菜等清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将集中区建成民族工业用品、清真食品、农畜产品加工、旅游纪念品加工等为主的特色民族工业集中区,使之成为海东市乃至全省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用品及清真食品加工基地。

  目前,紧抓民族产业园纳入海东市级园区的机遇,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全力推进园区道路和防洪堤坝建设工程,完善园区水、电、路、通信、物流等基础服务功能,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生产配套能力。在确保已入驻企业建成投运的同时,加快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逐步发展清真食品、民族服饰、旅游商品、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同时,加快培育青宝、伊香、伊嘉味等一批孵化型、成长型企业,扶持一批上规模、有潜力的项目,推进产业配套,提升加工层次,壮大主导产业,力争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23%。另外,抓住国家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积极开展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合作和经贸往来,全力培育以民族特色轻工业为重点的出口创汇基地,使其成为全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劳务经济洒满阳光的金桥

  近年来,循化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进扶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兴产业,紧抓不放。

  为实现劳务输出工作跨越式发展,循化县出台多项劳务输出优惠政策,鼓励行政事业在职干部外出带头创业,引导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保证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站得住,达到输出一批、稳定一批、带动一批的目的。建立劳务输出目标责任体系,把劳务输出工作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到乡镇和劳动就业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奖罚,形成了领导重视、责任明确、部门联动、措施得力的劳务工作格局。

  为鼓励青年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县就业局积极衔接金融部门和担保机构,争取和发放创业贷款。截至目前,就业部门为3045名城乡创业人员累计发放创业贷款2.5亿元,贴息近1.32万元。五年来劳务输出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和提高,全县累计输出劳务23.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达68亿元左右,人均收入达到10.72万元。餐饮业经营户达到5300多家,遍布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及省内各地区。

  阳光工程及进城农民工技能培训项目,使成千上万撒拉族农民成为新型农民。举办民族刺绣培训班,拓宽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渠道,提升旅游产业品位;结合撒拉族群众擅长制作清真饮食的传统优势,举办了清真烹饪和拉面工技能培训班,进一步增强了拉面经济发展后劲;结合藏式建筑业对技工的需求,举办了瓦工培训班,使全县藏式建筑工程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在青、藏、甘、川等省区民族建筑领域享有盛誉。形成了“撒拉人家”、“宁巴石匠”等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劳务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累计举办以拉面、烹饪、瓦工、民族刺绣等工种为主的技能培训333期,培训农民工18200人,培训就业率达到92%。

   扶贫开发“扶”出幸福生活

  循化县现有2.3万户8.3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由于大部分地区地处浅山,自然灾害频繁,交通不便、农民增收渠道相对单一,这些诸多因素制约着循化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循化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一系列政策机遇,将扶贫开发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形成产业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程来抓。2011年至2013年,争取扶贫资金1.24亿元,实施了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德财政合作、社会帮扶……一个个扶贫项目和富民新举措,点燃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与激情。

  如今,扶贫工作犹如一缕缕和煦的阳光,穿透贫困的阴翳,为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宽广的脱贫致富路。全县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1223元增加到2013年底的1766元,增长了44%。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按照“先难后易、扶贫到村、扶持到户”的原则和“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随着项目走,效益带着贫困户走”的要求,循化县以重点村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三年,整村推进项目资金3250万元,使22个村的6472户贫困户2.85万贫困人口受益。

  按照“公司+农户”建基地的路子,在沿黄地区查汗都斯乡、积石镇、清水乡建设核桃种植和樱桃种植产业带;以黄河水电站库区丰富的水资源,建设黄河沿岸淡水养殖产业带;以白庄乡、清水乡等乡镇建设牛羊育肥产业带;以刚察藏系羊和牦牛、文都藏族乡及尕楞藏族乡犏雌牛建设牛羊繁殖产业带;以道帷藏族乡、文都藏族乡丰富的耕地资源建设杂交油菜和马铃薯种植产业带。

  围绕贫困村实际,逐步探索出了易地搬迁、扶贫移民小区等模式,对6个乡(镇)25个村的662户3162人实施易地搬迁。通过项目实施,搬迁农户实现了有住房、有产业、有饮用水、有照明、有硬化道路、有卫生室、有广播电视的“七有”目标。许多农牧民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偏远山区搬到县城周边,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先后投入“雨露计划”培训资金163万元,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4期,培训涉及藏香加工、汽车驾驶、民族刺绣、唐卡构图等,累计培训农民1500多人次,90%以上实现就业。

   旅游活县释放“小江南”魅力

  这里,有被誉为“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的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天下黄河循化美”的积石峡谷,还有民族风情浓郁的“撒拉人家”。

  这里,是十世班禅大师的故乡,中国最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也存放于此……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无不彰显着这座“高原小江南”独有的魅力。

  多年来,循化县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按照抓规划、打基础、创牌子、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具有浓郁循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促进王牌景区提档升级,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使全县旅游业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县、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中国绿色名县等称号,全县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按照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定位,积极推进旅游、生态、文化资源的整合,使全县旅游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整合项目资金4亿多元,完成孟达天池、骆驼泉、班禅故居等民俗文化景点10余处的建设,民族餐饮“撒拉人家”120家,建成民俗展览馆和极限挑战赛舞台,完成了综合演艺中心主体工程,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强旅游服务网点建设,改造提升了宾馆档次,开工建设县旅游接待中心,成立旅行社、宾馆、旅游纪念品加工企业等近40家,日接待能力达5000人。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精心组织了两届“撒拉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在北京召开了循化特色旅游专场推介会,开展“旅游大篷车”赴陕、甘、宁巡游活动,强力打造以孟达天池为主的生态休闲游、以骆驼泉和班禅故居为主的民俗宗教文化游和水上漂流为主的黄河风情游三大品牌。

  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奋斗,“撒拉族绿色家园”、“高原西双版纳”、“黄河上游流动的风情走廊”等特色品牌逐步打响。今年1至7月份,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4.36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22.77%;实现旅游业直接和间接收入5.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68%,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创历史新高。()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