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心扶志扶智,增强内生动力拔穷根——民和县“精神扶贫”工作纪实

06.05.2019  15:0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 石延寿 报道)扶贫先要扶心志,致富先要振精神。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指示精神,在全力抓好物质脱贫的同时,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抓实精神脱贫,不断唤起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和“拔除穷根”的斗志决心。

   扶心扶志,激发勤劳脱贫精气神

  民和县是国定贫困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2015年确定125个贫困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06万户4.22万人。全县贫困村占到40%。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对民和县而言,是一个压力不小的政治考量。

  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是主体力量,这也意味着脱贫攻坚路上,必须先要激发贫困群众“苦干不苦熬”和“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民和县坚定不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谆谆教诲,坚持扶贫与扶心、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积极开展扶贫政策、文明道德、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讲堂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摒弃“等靠要”思想,提振“我要脱贫”的精气神,催生出一股勤劳脱贫奔小康的新风尚。

  贫困户李发辉是北山乡牙合村的一名老党员,也是牙合村的卸任村支书,2017年在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下,只交纳了1万元便住上了史纳安置区的新楼房。搬迁新居的李发辉一家人不等不靠,以勤劳脱贫的决心表达对党的感恩。

  目前,李发辉的儿子李成卓和儿媳杜海蔚在新疆吐鲁番吐哈油田打工,李发辉和老伴儿照顾上学的两个孙子,料理家里的日常琐事。李成卓告诉记者,夏天的吐鲁番简直就是一个火炉子,但他们不怕苦,也不怕累,只要能挣到钱,再苦的活他俩都能干。

  为了过上好日子,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仅仅回家过年的半个多月时间。正是这种“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和斗志决心,李成卓小两口每年都会带来七八万元的收入,而2018年的“钱”景好一点,夫妻俩挣回来了十余万元。

  李发辉说:“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要用我们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那是对党恩的最好回报。”

  隆治乡桥头村贫困户李英枝的丈夫多年前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女儿上大学,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李英枝的肩上。因照顾患病丈夫,李英枝无法出门打工挣钱,家庭没有经济来源,家里的生活有多困难不言而喻。

  但在第一书记李玉兰的扶心扶志下,李英枝鼓起脱贫的勇气,坚起脱贫的脊梁,兢兢业业干起了村里的护林员、保洁员,一边照顾残疾的丈夫,一边勤劳工作,催生出这个贫困残疾家庭在党的扶贫阳光沐浴正发生悄然新变。

  民和县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作为新生物,没有可复制的经验。为此,去年10月份,该县先行在30个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先后开展的讲习活动100余场次讲习活动,产生了良好的讲习实效,也激发了试点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县委书记杨海林说,要壮大讲习队伍,丰富讲习模式,重点要抓好“五讲五干”,即讲思想、讲政策、讲思路、讲方法、讲道德,让群众干有方向、干有目标、干有激情、干有效果、干有精神,让“讲”成为一道风景,让“习”成为一种自觉,努力把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打造成教育群众的前沿阵地,凝聚起群众决胜贫困的坚定决心。

  今年,该县按照县委的既定方向,在全面总结前期30个村(社区)创建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用活用好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基层党建、科普技能、文明道德、民族团结、脱贫攻坚7支讲习队伍,在全县312个村和15个社区掀起讲习工作新高潮,激励着更多的贫困群众提振精神,撸起袖子奋进在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移风易俗,催生脱贫路上新乡风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在农村兴起的婚丧嫁娶大操办、讲排场、比阔气等歪风陋习,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扭曲了友情亲情,天价彩礼、恶风陋习、攀比歪风等,让很多低收入家庭不堪负重。

  可以说,沉重的人情债已经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为破除这种陈规陋习,弘扬新风正气,民和县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活动,并依托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大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家庭美德、公序良俗、道德情怀、良好的家教教训家风等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起文明新乡风,做新时代的新农民。

  目前,红白事简办新风已经在民和广袤农村悄然兴起,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

  白才旦是民和县峡门镇峡门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11月10日,白才旦为儿子白才秀举办婚礼。

  如果这场婚宴举行在攀比之风下,一时的风光之后,带给这个贫困家庭将是债台高筑的难言之痛。所幸的是,白才旦在村里倡导的文明新乡风感染下节俭办婚宴,摒弃了铺张攀比的大操大办,整个婚宴显得节俭而新颖。

  在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中,党员、村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率先做文明新乡风的倡导者、实践者。峡门村村主任田子明、松树乡胡拉海村村主任侯耀成都是带头移风易俗的很好典范。

  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份,田子明的儿子满月,按照传统,这个满月宴得办得红红火火。但村里正在大力倡导推行移风易俗、树文明新乡风行动,田子明作为村干部、支部党员、村红白理事会成员,他和家人商量后就没操办孩子的满月宴,只是一家人在自己家里做了几个菜,简单地庆贺了一下。

  松树乡胡拉海村村民侯耀成的两个儿子都在国有企业上班,就湖拉海村而言,凭侯耀成的家庭经济条件,给孩子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宴绝不是难事儿。然而,他却没有那样做,对孩子的婚宴也是从简办理,原本20多桌的宴席压缩成10多桌,原本1200元的酒席降低到600余元标准,招待客人用的是每盒10元的香烟、每斤30元标准的散酒,整个婚宴仅花费1万余元,如果按照以前攀比之风盛行下的老旧俗,孩子的这次婚宴花费至少在四五万元以上。

  农村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树新风,移走剔除的是旧俗陋习,倡导弘扬的是新风正气。侯耀成说:现在全县上下都大力倡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尚,我作为村干部,更要率先垂范带好头,以身作则做表率,如果连我们村干部都做不到,那我们还有啥资格要求其他村民去遵循。”

  为树立文明新乡风,去年4月份,民和县印发了推动树立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到2019年全县所有村普遍建立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遏制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到2020年实现农村移风易俗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发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基本形成,并逐渐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目前,民和各乡村红白理事会的相继成立或正在筹备成立,新时代下的文明新乡风正在全县悄然兴起。

   文化“扶智”,凝聚脱贫攻坚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贫先治愚。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民和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扎实推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折不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扎实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无辍学。同时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全县贫困户家庭学生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01%。

  贫困群众缺乏“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风俗习惯落后,陋习陋风泛滥,主要原因换在于缺乏精神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为加快贫困村精神文化建设,唤起贫困群众决胜贫困的精神力量,民和县坚定不移抓好文化脱贫工作,在全县所有贫困村修建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配发了健身器材、篮球架等健身设施,实现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全覆盖。

  同时大力实施文化“进村入户”、文化下乡等活动,配备文化活动设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充实了群众精神力量。

  群众精神家园的建立,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精神动力。

  真心实意谢党恩,自力更生奔小康。今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七,民和县峡门镇阳坡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举办“谢党恩”新农村友谊演出,来自峡门镇峡门村罗开社的的藏家儿女们带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深情,以欢乐锅庄颂党恩、唱幸福,感恩党的惠民政策带给各族人民的幸福新生活。

  今年3月6日,民和县总堡乡垣坡村举办了以移风易俗树新风为主题的庆“三·八”活动文艺演出,村民们用自编自导自演的《孝善之家》《彩礼风波》《将心比心》《三个儿媳向公婆讨要彩礼钱》等移风易俗主题小品节目,声情并茂地宣传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精神,在为群众送去欢乐的同时,把移风易俗、节俭持家、崇尚善孝、红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讲”进了老百姓的心窝里,引导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小品《彩礼风波》中扮演“女婿”角色的该村二社村民张林秀说,现在从国家到县乡,再到村上大力倡导推行移风易俗,通过这样一个小品,在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呼吁大家从我做起,摒弃高昂彩礼、攀比之风等不良陋习,营造文明、节俭、崇德的新风尚。小品《孝善之家》扮演婆婆的村民王来花告诉记者,她扮演这个角色,演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孝善故事,唤醒大家的善心和孝心,让大家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无论是峡门镇阳坡村的“感党恩”主题文演出,还是总堡乡垣坡村的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演出活动,仅仅是民和县文化脱贫的一个缩影。

  其实,这样的文化活动民和已经举办了很多次。而这些围绕感党恩、鼓励群众自主脱贫的文化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农村文化氛围,同时也夯实了民和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文根基,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思想脱贫和精神脱贫的“双赢”。

  如今的民和,随着“精神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很多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变了,精神面貌新了,决胜贫困的信心也更足了。而这一切所催生的便是鼓足干劲,向着美好生活愿景勤劳奋进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