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脸”悄悄在改变

03.05.2016  12:44
来源:青海日报

   4月20日下午,青海大学地质系资源勘查专业的大一学生全礼培早早来到综合教学楼阶梯教室,这天下午的课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课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王永宏。虽然全礼培提前到了教室,但也只能坐在最后几排——这个能容纳120人左右的教室里已经几乎没有空座位了。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似乎意味着枯燥无趣,但在王永宏的课堂上,却鲜见捧着手机的“低头族”、目光呆滞的“神游族”和趴在桌上的“呼呼族”,抽象的理论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个现实的问题。很多学生觉得两小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得很快”。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发布,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立即响应,指导各高校落实《创新计划》,先后组织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计划”和“五进、三联、一挂”制度(即:进农村、进牧区、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联点班级、联点学生宿舍或学生社团、联系学生;选拔优秀思政课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各高校也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和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在悄悄“变脸”,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思政课有了特聘教授

  近年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用标准,坚持按照新任专职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硕士以上学位的要求选聘教师。目前,我省三所本科高校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86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66人,占76.7%,其中博士学位11人,拥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65人,教授职称的教师28人,占32.6%。

  为积极发掘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共享,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新机制和教学人才新体系。我省作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工作试点省份,启动了青海省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聘任和特聘教授进高校讲学工作。第一批35名特聘教授在我省各高校进行授课。他们是一群来自省内社科理论界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特聘教授以其更宏观的理论视野,更开阔的思维向度,关注大众、关注全景、关注社会生活中重大的现实问题,“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教学与实践贴得紧、接地气,热点难点问题讲得清、讲得透,丰富拓展了教学内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专题,我省按照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制定了实施意见,并邀请领导干部进校园与青年学生深入交流。2015年9月23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西明在青海大学为全省高校师生作了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首场报告会。

  报告会在高校师生中产生强烈反响。师生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网络等形式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感悟和收获,纷纷表示,听了报告,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决心。我们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牢记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请进来”,调动学生的“胃口”,“走出去”也吸引着广大学子的热情。各高校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各地建立新农村建设观察点,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和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实践中,我们下基层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厂,我们与农民、居民、工人沟通交流,我们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不再是我们试卷上的考题,而是为民造福的理论政策。”这是学子们共同的心声。

  从身边热点切入理论本质

  要想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显然是行不通的。青海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霍霞老师认为,如果按部就班地按教材的章节去讲,学生的关注度是极低的。

  那么学生关注什么呢?“更多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霍霞说,所以一定要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比方一门课共8章,老师们在不背离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把其中几章内容合并,再与一个现实问题结合形成专题,这样就可以把问题讲深,而且学生也愿意听、愿意参与。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武永亮教授和他的团队探索总结了一个“问题链教学法”,教师把每次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内在逻辑关系严密的一系列问题,随着问题的抛出,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不断跟着老师走。

  王永宏老师的那节课讲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王永宏设计了若干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到了近代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元凶之一。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半期日本发动过哪些侵华事件?”王老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九一八事变!”。同学们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回答的不错!”王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那近代以来为什么日本屡次发动侵华战争呢?”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这样开始了。

  王老师着重从日本的既定国策和文化方面进行了讲解,并联系现在中日两国关系分析了靖国神社、日本教科书等日本历史问题,揭露其无视受害国人民感情,妄图掩饰战争罪行,愚弄本国民众的实质。

  发问、讨论、引导、总结,原本让人觉得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却是这样的生动活泼,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青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学生们喜爱的课程,这一切都源于该校实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时刻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说起来简单,但对思政课老师而言,工作量极大。“现实是具体的、变动的。我们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要密切国内外动态。我每天除了上课以外,大部分时间需要泡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王永宏说。正因为如此,一些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拓展知识的途径。

  上课不再拘泥于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教什么?只能拘泥于课堂上的“一亩三分地”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积极推动各高校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在全省高校遴选了8门课程作为省级重点课程建设,每年组织开展“精品课程”、“精彩一课”、“精彩多媒体课件”、“精彩教案”等评选活动。同时,大力推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外教学资源共享。

  青海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四个学期的接受特点存在显著差异。据此,他们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专题进行了个性化设计,第一学期突出感性化教育,第二学期突出知性化教育,第三学期突出理性化教育,第四学期突出实践性教育。同时,把“五进”和“五个一”也贯穿到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五进”是在教学中力求“国际国内大事进课堂、地方典型案例进课堂、学生实际生活进课堂、身边的人和事进课堂、公民素质教育进课堂”,“五个一”是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撰写一封家书(一篇调查报告)、阅读一本原著、制作一个专题PPT、进行一次知识竞赛(课堂演讲)、拍摄一部微电影”的“五个一”主题活动。用这种差异性设计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青海师范大学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和“两头一致”(“四个结合”,即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覆盖课堂内外、校内外、形式多样的教育网络。“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大学生思想状况,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大学生思想保持一致)。这一做法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普遍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采用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课程论文等形式,努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和感染力,还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等形式同学生进行交流,拓宽了教学的时空,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青海民族大学全面推行专题化教学,追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民族和地域特点,对民族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教案和课件,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分学区、分专业采用全年授课,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青海民族大学打通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形势政策、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各门素质拓展课程之中,为学生带来系统性、专业性和理论性的讲解。辅导员则将学生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如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正确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不良学风考风、不正确的就业观等,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专题讨论和理论引导,使课程教学紧密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有人评价以往的思政课“千人一卷,千人一面”,学生背得多就能考高分。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传统的单一知识识记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的改革已逐渐提上日程。

  各高校积极探索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特点的考试考核方式,逐步建立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测评体系,以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思想道德品质。

  让思政课与学生更近更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更近更亲。

  中央统一组织编写的高校本专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遵循。教师从“教教材”到会“用教材”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需要智慧,需要研究、需要创造。要加强对教材体系的深度把握,研究教材、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弄清楚教材的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和重点难点,完全明白要讲什么。要注重对史实和理论的正确认知,下功夫查阅史料、研究理论做到胸有成竹。要用辩证的方法审视问题,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呈现观点,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辩证解析,增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在保证基本内容、基本遵循不变的前提下,把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引入教学环节,联系新的内容,新的解读,联系新的时事内容,给学生全新的知识感受和知识信息传播;突出了新,学生愿意学新东西、听新内容,对新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在无形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消除学生在思想上的抵触情绪和反感心理,从而达到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对教学语言的时代转化,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创新学生参与展示的平台,创作富有新意的课程成果。如,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视频分享等,也可以采取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和慕课教学。同时,要组织开展好实践教学,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当代大学生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追求真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激情,他们有理论思考的需要,有理论分析的兴趣,也初步具备理论研究的能力,当面临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潮或观点时,他们也渴望教师能够帮他们解疑释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面掌握,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当前国内外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注,在面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时要真正能够解疑释惑,让学生感到“解渴”。从这点来说,也对教育部门和高校严把政治观、业务观,坚持高标准选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理论素养、教学方法、社会调研、网络教学等内容,健全完善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灵活创新培训方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应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个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