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部贫困村 大通:向116个贫困村发起“总攻”

15.06.2016  03:41

【开栏的话】

横下一条心,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要求,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 固提升”目标,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目前,我省东部贫困山区脱贫工作进展怎样?精准脱贫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6月初,青海日报派出报道组深 入东部八个贫困县(区)贫困村采访,见证脱贫攻坚的艰苦历程和贫困群众生活点滴变化。今起,日报将在《走进东部贫困村》专栏中陆续刊发记者从一线发回的报 道,敬请关注。

大通:向116个贫困村发起“总攻”

“目前,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116个贫困村,8986户贫困户,32502人,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在省级层面出台的政策基础上,我们制定了 “八个一批”专项行动方案和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全县“1+18”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这为打好这场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日前,大通回 族土族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李生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精准扶贫至今,该县积极争取1867万元专项资金,在解决了73个重点贫困村产业项目发展和专业合作社开办启动资金的同 时,为124支驻村工作队解决了工作经费紧缺的问题;各行业部门积极争取资金2亿多元,为实现年度目标任务提供了资金支持,目前已重点实施了贫困村产业发 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等项目。同时,有些扶贫工作队引进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运行方式,让农民的利 益得到最大化;有的贫困村针对贫困户缺乏技能的问题,根据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水平……

为打好脱贫攻坚开局之战,大通县突出产业,通过养殖、种植业、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林业产业等带动,增强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实施宝库乡 的寺堂村、孔家梁、俄博图这三个生态村的生态扶贫搬迁和逊让乡逊布沟等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确保年内将完成573户、2509人的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教 育扶贫,计划对全县1350名贫困劳动力实施以汽车驾驶、电焊、挖掘机操作、民族刺绣等为主的短期技能培训,同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补助,继续 实施“青春创业行动”,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等;完成1804人的政策性保兜保障工作,完善重大疾病救助制度,通过医疗保障和救助实现2640名贫困人口稳 定脱贫。

同时,还将进一步发挥“第一书记”的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日常管理,落实好保障措施,让驻村干部静下心、蹲得住、干得实,发挥 好驻村干部引导、联络和协调指导作用,扎实开展党员干部结对认亲活动,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把各类资 源输送到贫困村、贫困户,确保全县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帮扶干部,不脱贫不脱钩。(孙海玲)

第一书记风采 当贫困村遇上“博导书记”

2015年10月,何涛被抽调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镇台其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刚接到通知时,这位青海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显然有些困惑,因为对于一个经常在实验室搞科研的人来说,如何到一个贫困村里帮助村里人脱贫以及解决村民们的难题,确实是个新课题。

接到通知后,何涛次日便来到了台其庄村,他首先做的便是了解这个村子,搞清楚这个村子为什么会致贫。

“台其庄村全村共210户1006人,其中贫困户48户213人。村里人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劳务输出……”通过几日的走访和调查后,何涛心中对台 其庄村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熟悉,但是如何解决村子贫困现状这一问题还是没有眉目。他爬上村后的山坡,看着眼前的村子左思右想:“台其庄村48户贫困户就有 32户拥有温室大棚,有这么多大棚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贫困呢?”当目光落在一排排地温室大棚上时他脑子里突然闪现出来这个问题。

接下来几天的调查走访中,何涛发现台其庄村虽然有111栋温室大棚,但大部分都达不到保温的效果,设施落后、产量低、种植作物结构单一等问题成 为温室大棚废弃的主要原因。有忧就有喜,台其庄村有种植基础,再加上大棚里种植的新庄黄瓜还是国家认定的特色产品,他决定把改造温室大棚,调整种植结构, 优化种植面积作为该村脱贫的突破口。

有了想法,何涛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一方面到县农牧局跑项目,争取资金用来改造温棚;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从学校请来专家给村民们培养种 植技术,并免费发放茼蒿、菠菜、辣椒种子。目前,全村已有69栋温棚完成改造,改造后的每个大棚一年较以往增加5000元,品种也由单一的黄瓜、油菜之外 增加了辣椒、茼蒿、菜瓜、菠菜等农作物。

“以前这里的温棚3月份才开始种菜,现在从一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份都可以种,剩下的月份我们会种些菜瓜、上海青等进行反季节销售。”在台其庄村的温室大棚里你经常可以看见何涛的身影,他叮嘱农户,大棚种植要注意的事项,并告诉农户什么时候该种些什么作物。

为了让农户收益最大化,去除菜贩收购的中间环节,他协调村委会成立了大通绿怡源种植营销合作社,与各大超市对接,实现了农产品的直产直销,农户们只要把菜送到合作社就可以拿到钱,这让更多的村民也参与到了温棚种植的行业。

“我家温棚废了好几年了,以前也种点菜到市场上零卖,挣不上几个钱。没想到何书记一来,不光帮我改造了温棚,教会了种植技术,还帮我们解决销路,现在又能靠温棚挣钱了!”贫困户祁国栋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黄瓜激动地说。

看着台其庄村的温室大棚种植开始慢慢有了起色,不少贫困户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人还卖了小车搞起了蔬菜贩卖,何涛很是欣慰。但是何涛帮村子 脱贫的步伐从来都没有停下来过,打造新庄黄瓜品牌、设计品牌商标,帮因病致贫的张海山筹集盖房资金,针对贫困户的贫困状况分大棚贫困户、务工贫困户、住房 改建贫困户、社会保障兜底贫困户,一一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最近,村里的温棚又落户了新品种——康乃馨,只要试种成功,村民们便可通过种植这种高附加值的作物开辟新的市场,台其庄村道路两旁一排排的温室大棚不仅成了美丽的风景线,也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好通道。

城里亲戚上门来 肖董和他的亲戚马三成

今年的“双帮”活动中,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多林镇藏龙庄村的马三成和青海省信保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肖玉海攀上了“亲戚”。“肖董事长对我们家的事情很上心,也是个有办法的人。”

在肖玉海的脑海里,有两次入户让他记忆犹新。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马三成的家,那天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屋子里也是寒气逼人,当时的他还卧病在床,家里气氛也不好。”那是过年前肖玉海第一次结对认亲时的情形。

“第二次是今年五月中旬,进到院子里,满园春色,小院收拾的干净利落,院门口栓着两头牛,还有两头小牛犊,感觉跟之前大不一样。”这一次来村里,肖玉海给他们家带了十只羊作为“见面礼”。

几年前,马三成妻子患病,卧病在床,无人照顾,他放下了手里的活,全心在家照顾妻子,因为昂贵的医药费,他把家里的几十只羊全部卖出去了,只剩下0.67公顷地。了解到马三成家是因病致贫,而且还有牛羊养殖的技能时,肖玉海决定自己出资购买羊羔,为其发展产业。

看病欠的外债,靠儿子儿媳妇常年在外务工基本已经还清了。现在,在“双帮”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开始“重操旧业”,养了十几只羊,还在 村里找了一份零工,每天有100元的收入,足够家里的日常开销。而且今年以来,全家上下齐动员,通过个人出资、贷款、亲戚朋友借款等方式,为孩子购买了一 台小型挖掘机,家里的生活慢慢有了变化。

不仅马三成受益于“双帮”活动,藏龙庄村还有更多贫困户的生活因与“双帮”干部的“结亲”而有了起色:高双宝家因母亲患有重病,此前虽有养殖技 能,但苦于没有资金购买牛羊,一直在村子附近打零工。与他结亲的集团公司总经理唐伟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马为他们家购买了7只小羊、10只小鸡,并承担 所有费用在高双宝家地里试种了0.07公顷藜麦。

当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永生了解到74岁困难老党员昝桂花早在1970年就入党时,李永生对她表示敬意并送上慰问金和结亲卡,嘱咐老人家有事就 打电话;还有集团公司与村里结对帮扶的其他党员干部们积极帮扶贫困户,为他们送上急需物品,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每走一户贫困户,乡亲们无不对 “双帮”干部充满感激的。

“自与信保集团公司结对以来,通过‘双帮’干部的帮扶,贫困群众很受鼓舞,致富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想要发展致富的信心很足,特别是对牛羊养殖、种植藜麦等这几个村上重点支持的项目发展特别有信心。”据村“第一书记”张宏说。

“通过前期的结对帮扶,目前集团公司已与村里的30多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认亲关系,有帮忙联系工作的,有捐钱捐物的,也有给贫困户谋出路的。” 据驻村工作队成员李莉介绍,下一步,信保集团公司全体员工,将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的要求,继续开展“双帮结亲”活动,陆续完成与该村57户贫困户、贫困党员 的全部结对工作,为藏龙庄村整体脱贫做好基础工作。(苏烽)

采访手记 藏龙庄村里燕麦香

6月1日,伴着绵绵细雨,我们来到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多林镇藏龙庄村。

顺着蜿蜒的山路前行,雨点滴滴答答地打在汽车挡风玻璃上,也打在路旁的庄稼地里,湿漉漉的烟雾,滋润着大地和人心。

“看!这里就是刚长出的燕麦,上个月种的,今年村里的贫困户,可都指望着燕麦有个好收成呢。”多林镇主管扶贫的副镇长张占祥说。

庄稼地里,燕麦大约有15厘米左右高,在细雨的冲刷下,更加翠绿挺拔。

藏龙庄村离县城30公里,地处脑山地区,全村168户710人,是重点贫困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228人。

地处偏远、自然灾害频繁、劳动力少是藏龙庄村致贫的主要原因。去年12月,省上选派的“第一书记”、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张宏、李莉和多林镇林业站站长万发栋组成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入村之初,工作队就开展了大量的入户调查走访工作。

在走访中,他们发现,藏龙庄村村民大多种植小麦、洋芋和油菜,而除去成本,每年的收成只够一家人的口粮,有小部分村民种植了燕麦,用来饲养牛羊。

燕麦又称莜麦,俗称油麦、玉麦,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是较受现代人欢迎的食物之一。

张宏暗自思虑,由此可见,种植燕麦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藏龙庄村本来就有种植燕麦的基础,只要能找到销售渠道,燕麦不愁销不出去。

回到公司,张宏和总经理唐伟明商量,由公司出面,引进燕麦加工的企业,以产业项目带动藏龙庄村脱贫。

在信保集团扶贫对接工作开始之初,公司就将精准扶贫工作定位在“优选1至2个好的、有后续发展能力、产业链条长的项目,”作为驻村工作队的首要目标。

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后,公司引进了青麦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在藏龙庄村建立约955公顷良种繁育基地,签订订单种植、收购合同。

同时成立了大通永明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年完成收购1000吨燕麦产品,青麦食品有限公司给予3万元奖励。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订单销售”的联营联销合作模式,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8个,能够实现户均年增收2550元。

大通县草原站免费为村民提供了每0.67公顷地16.5千克的林纳燕麦种子和化肥,并派科技局的专业人士来种植现场,为村民在种植方面产生的问题释疑解惑。

“每0.67公顷最少能收250千克燕麦,纯收入就有一万四五,再加上儿子打工能赚一万多,今年有好日子过喽。”贫困户李三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谁说不是呢,我和老伴身体都不好,今年种了约10公顷燕麦,收购也不用我们操心,能挣一万多呢。”60岁的贫困户权守青接过话头。

“我们引进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种植管理技术、销售渠道,开辟一条村民当年就能稳定增收的道路。如果天公作美,今年的燕麦每0.67公顷产量能够达到300千克,那么全村种植燕麦收入就是55万元,户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扶贫工作队干部李莉告诉我们。

扶贫工作队的目标很明确:用两年时间努力将藏龙庄村约955公顷连片土地打造成为“高原良种燕麦种植基地”,借助优势条件发展其他产业项目,巩固脱贫成果。

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一份《藏龙庄村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张宏说,在全村进行产业发展基本脱贫后,再发展特色养殖业,建立循环生态 农场,依山依势,创建原生态休闲旅游山村,集中整合村道两旁30米内土地,种植特色植物,形成2公里植物走廊,吸引县内外游客旅游观光。

同时整合全村土地资源,实行村民居住小区化,游客接待统一化,饮食服务一条街化,休闲养生院落化,农事体验农场化。把藏龙庄村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特色山地村落体验休闲旅游区。

从藏龙庄村出来,雨已经停了。羊肠小道旁,一垄又一垄的燕麦苗从我们的脚下出发,沿着她们的梦想,一直走向远方。(苑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