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能够再生,我仍然选择中国”——想起伟大的邓稼先

17.06.2015  10:11

  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廉福章的发布会上,短片片头第一个出来的是邓稼先的照片,虽然随着影片的播放一闪而过,但又让我想起这位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上小学时我就知道,我们国家造原子弹、氢弹的大科学家邓稼先是我的怀宁老乡。因工作的关系,近年我与原子城有了更多亲密的接触,看了邓稼先的同乡同学杨振宁写的《邓稼先》,看了邓稼先夫人及子女写的传记《邓稼先:许身国威壮山河》,我感动不已,热泪盈眶,邓稼先伟大而光辉的形象不时呈现在我的脑海。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他是清代大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嫡孙。他的父亲邓以蛰先后留学日本、美国等国高校,归国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驰名学界的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邓稼先于1950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带着最新的科学知识和一颗赤子之心回到了祖国怀抱,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此时,新中国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还是空白,邓稼先和钱三强等年轻的科学家,不畏困难,开始了创造性工作,很快便成为骨干力量。

  1962年,邓稼先领导完成的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被数学家华罗庚称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原子弹的攻关,最关键的就是掌握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邓稼先在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的结论,解决了关键性难题。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也因缺乏油水饥肠辘辘,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和同事们日夜加班,不仅在科研院所里悄无声息地费尽心血,还要经常去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严寒酷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随后,邓稼先又投入到氢弹的研究当中,按照他和于敏提出的方案,中国第一颗氢弹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人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我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在经历了科学家的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后,创造了一个科学奇迹。

  邓稼先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在我国进行的前32次核试验中,他一共指挥了15次,在危险的时刻,他始终和操作人员在一起。长期的核试验,使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辐射。1985年7月,他被检查出了直肠癌,1986年7月辞世,年仅62岁。住院期间他曾说:“选择了核武器,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和付出。可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普列汉诺夫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中指出,一个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的个人特点使伟大的历史事变具有个别的面貌,而是因为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自己最能为当时在一般的和特殊的原因下所发生的伟大的社会需要服务。这就是邓稼先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时代变化,但他的精神是永恒的,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祖国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历史不会忘记他。(杨自沿)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