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生态管护员朋友”
青海新闻网讯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在青海省西宁市挂牌成立,随之而来的是一批生态管护员正式上岗。秋日,记者前往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通天河畔的江荣沟,并在那里体验了一天广大牧民们的新“职业”。
清晨9时许,我们从曲麻莱县城出发,急行四个多小时,从颠簸土路,翻越大山来到海拔3900米的江荣沟,这里就是我们巡护的的起点。
葱葱郁郁、巍峨庄严,面前近千米的扎俄山便是我们巡护的目标。
“一会儿我们从这里出发,翻过这座山,到山的那头再坐橡皮艇抵达终点。”说话的正是我们此行的队长生态管护员文校。
“出发!”一声令下,13时许,一行10人钻入灌木开始上山。
凭着年轻气盛,记者迅速前行,想想也就6公里,个把小时不在话下,可刚走出没多远,已是气喘吁吁、汗如雨下。
“年轻人,慢点走,巡山可不能急,路还远着呢!小心被路上的卡子绑了。”文校一边拦着灌木一边对记者说。
“卡子?干嘛的?”经不住好奇,记者问了一句。
“抓马麝的,这里马麝多,经常有人来偷猎,我们发现了也要清除掉。你来跟我后面走。”文校回答。
一听有危险,记者立马停住了脚步,乖乖的跟在了队长后面。
“巡山也是细致活儿,光为了走路可不成。你看他,年初就被卡子套住过。”文校指着另一个队员说。
索南多丁,19岁的生态管护员,今年4月巡山时不小心被卡子套住,被随行的伙伴解救。
“有了那次经历现在巡山都很仔细小心,也更加痛恨盗猎者,你们走路也都小心些。”索南多丁说。
“快看,有马麝!”没走多远,目光敏锐的文校发现灌木丛里有动静。随后,两只马麝从树林跳了出来。
说时迟那时快,记者刚举起相机准备拍摄,马麝已经消失了。文校说:“这东西快,这么近拍不到的。”
一路小心翼翼,越爬越高,只听见裤子摩擦灌木发出的梭梭声和凝重的喘息声,记者的脚步渐渐沉重,大腿肌肉也愈发的酸了起来,行进的速度也更加缓慢。
海拔4800米!近三个小时,终于抵达山顶,汗水浸湿了的后背被疾风吹的一阵激灵。
稍作休息,文校从包里拿出了午饭。一盒牛肉、几瓶矿泉水、酸奶、还有自家做的馍馍。
“快吃!香着哩!”文校对大伙儿说。
饿极了的大伙儿抓起馍馍就啃了起来,一阵风卷残云,填饱了肚子。
饭罢,索南多丁和伙伴儿唱起了藏族歌谣。微风、绿草、近在咫尺的蓝天,雄鹰在眼前盘旋、远处崇山峻岭、万里长江曲曲折折穿梭其间,虽然听不懂歌词,却能感受到歌声和自然的向往。
继续出发。不远处有好几处陡峭的崖壁,翻过崖壁,才能下山。
走近山崖,陡直的崖壁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环顾四周,才发现右边的悬崖下是长江,左边是陡坡。眼前没路了,怎么办呢?
“爬过去。”噌,噌,噌……十几秒的时间,身姿矫捷的文校已经爬到山崖上面去了。记者被文校攀崖壁的速度惊呆了。索南多丁说,文校队长就像是擅长攀岩的岩羊,再陡的崖壁,他也能过去。
站在崖壁下面,记者犹豫了很久,迟迟不敢往上爬。等了几分钟后,在文校队长的鼓励下,终于下定决心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往上挪,丝毫不敢回头。
一尺多宽的崖壁小路上,他们一只手扶着山崖,另一只手使劲拽住记者的手往上拉,而管护队员的脚尖踮在悬崖边上,把大部分的路面让给记者,他们的整个身体是悬在崖壁上的。
鼓起勇气回过头,看着岩石滚落的悬崖,一阵感动激荡心田。
下山的路更难行,一路走着,胯骨和膝盖承受着巨大压力隐隐作痛。
18时许,我们抵达江边,天色将暗,我们坐上橡皮艇向下游漂去,江面忽而宽、忽而又变窄,水流湍急,水下还有石头,橡皮艇得及时绕开。
“每年大雪封山时,山上的路走不了,天寒地冻,管护员背着行李,坐橡皮艇漂流巡护,手脚冻伤或者受伤是常有的事,夜晚还要在江边扎帐篷住宿,一去就是十几天。”划着桨,文校介绍说。
20时许,两个小时漂流十几公里,我们到达目的地,身心的疲惫被胜利的喜悦冲散,众人顿时欢呼。
返回宾馆,已是第二天凌晨2时。横卧床头,思绪万千:这条路我们只走了一天,而文校却走了十几年,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土地,用行动展示生态保护的信念,睡眼朦胧,似乎漫山遍野都是文校矫健的身影。
犹记得离别时文校坚毅的目光,记者握住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郑重的说了句:一路平安!我的生态管护员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