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五户“全国文明家庭”风采录

15.12.2016  14:06

  青海新闻网讯 在中央文明委部署开展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中,共评选出300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其中,我神5户家庭位列其中,在北京受到表彰。

   文化七家的祝方太家庭

  祝方太家是一个有着四代十八口人的大家庭,祝方太、余昌桂老两口是文化系统退休干部,子女也大都在宣传文化系统工作,这也形成了“爱国爱家、文化齐家、真诚做人、踏实做事、团结和睦、进取向上”的家风。

  1995年7月,在全家的倡议下祝家《家报》问世了,《家报》从“谈心亭”到“家常话”,从“个人谈家”到“读者来信”,21年来,《家报》成为全家人抒怀和练笔的阵地,成为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的桥梁。他们还结合家庭特点举办了一系列家庭文化活动,从1995年起,每年春节都会举办家庭迎新年联欢会,2002年举办的“家庭首届摄影展”全家老少齐上阵,积极展示才艺,相互交流学习,在欢歌笑语声中增进了亲情。积极创作祝家《家歌》,每次家庭聚会都要齐唱《家歌》,唱出了四代人的追求,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和熏陶着每一位家庭成员。

   互敬互爱的赵起峰家庭

  赵起峰是西宁海关综合业务二处副处长,妻子何敏是解放军第四医院副院长,儿子是中学生。他们始终把“诚实、友爱、感恩、担当”作为家训,鞭策自己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夫妻两人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父母,为父母分忧,父母生病期间尽心照料,而自己生病或遇到困难时尽量隐瞒,不让父母劳心费神,夫妻俩互敬互爱,相互理解和支持,赵起峰出差在外,何敏就承担起家庭的所有责任,毫无怨言,节假日深夜何敏需要做手术,赵起峰就承担起兼职司机,照顾孩子的责任。

  儿子赵海旭也深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成为注册志愿者,被评为“西宁市三好学生”,201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宁市重点示范高中。

   践行民族团结的马志祥家庭

  马志祥家是个孝老爱亲的四口之家,马志祥是西宁市委党校副校长,妻子刘景华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夫妻二人爱岗敬业,献身事业,两个儿子学习刻苦,文明礼貌,家中老人安享幸福晚年,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誉。

  他们家崇尚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夫妻二人孝敬长辈,关心兄弟姐妹,在马志祥弟弟身患绝症急需治疗的情况下,夫妻俩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给身在农村的弟弟治病,岳母病重瘫痪在床八个月的时间里,马志祥及其妻子全力以赴照顾老人,使老人安详度过了最后时光。为了让两个儿子健康成长,马志祥夫妇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们做出榜样。作为少数民族家庭,马志祥一家十分注重民族团结,经常向亲戚朋友宣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乐于助人的索兰家庭

  作为普普通通的牧民家庭,索南一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办事公道,遇事讲理,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在当地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信。他借助党的好政策,用勤劳的双手带领家人转变观念,科学养畜,合理经营,逐步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

  索南家并不富裕,住的是三间普通瓦房,存栏牲畜只有210头只,还欠银行贷款15万元,就是这样一位怀有金子般心的基层党员,这样一个富有爱心的家庭,他们始终在默默的为他人付出,为更需要帮助的人付出,累计为本乡贫困家庭和外地受灾群众捐赠牲畜562头只,现金15.66万元,帮助一个个困难家庭渡过了难关,解了燃眉之急,成了草原上干部群众学习的标兵户。

   无怨无悔的张桂兰家庭

  张桂兰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不仅有夫妻、儿女,还有重度智障高位截瘫的小叔子和腿部残疾的大伯,但他们相亲相爱,团结温馨,在当地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张桂兰的小叔子四十多岁,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也不能开口说话,一天三顿饭都是张桂兰做好后喂他吃,因丈夫农闲时节经常外出务工,张桂兰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伺候小叔子,紧接着生火做饭,孩子上学后,她又忙着收拾房间,无论再忙再累,总是要把小叔子大伯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孩子上学的开支越来越大,小叔子大伯没有工作能力,丈夫又患有糜烂性胃炎,需要长期吃药,生活捉襟见肘,但张桂兰夫妇还是尽力最大努力,把生活调剂得好一些,家里每次割的肉,买了稀罕东西,夫妻俩都舍不得吃,让小叔子大伯和孩子们多吃点,在父母的感染下,两个孩子也都十分尊重孝敬长辈,家庭温馨和谐,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