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开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综述之三

04.03.2015  11:44
核心提示:    推进扶贫开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亿万贫困群众“中国梦”的实现。  注定,消除贫困是一场持久战。尤其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占全省

    推进扶贫开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亿万贫困群众“中国梦”的实现。

  注定,消除贫困是一场持久战。尤其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占全省面积98%的青海来说,扶贫,始终是重大民生工程,始终是全省上下合力攻坚的重点。

  “十二五”以来,我省面对全省贫困面广人多、脱贫难度大、收入差距大、生态保护任务繁重等新问题新形势,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积极创新扶贫举措,从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的贫困村入手,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使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显著改观,农牧民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变“单打独斗”为“同舟共济”——合力攻坚拔穷根

  “如果没有政府多年的帮助,别说住上新房子了、通上自来水了,连村里的年轻小伙子娶媳妇都困难。”受益于扶贫搬迁的梁家村村主任梁联先说。

  西宁市湟中县梁家村共有200多户,过去151户住在山里,种地、驮水都离不开骡子,吃水要到2里以外的泉眼挑,男女老少吃尽苦头。因为贫困,过去村里光棍汉有几十个,最大的都40岁了……

  更让当地干部着急的,过去,扶贫资金有限,一进村入户就“稀释”得差不多了。

  全面小康,怎样才能做到“一个也不能少”?扶贫开发如何能实现“帮扶一方,造福一方”呢?

  像梁家村一样,我省的绝对贫困人口几乎全部在农村、牧区,依赖土地、草原为生。资源禀赋极其有限的农村牧区人口要实现脱贫,撒胡椒面肯定是不行的,因地制宜“变散为整”合力攻坚,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正是这样的思路调整,西宁市整合扶贫等10多个部门的涉农资金,对不适合居住的贫困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一规划新城,每户补贴4万多元。目前,梁家村151户全部告别大山,搬到了水电路齐全的新村。

  消除贫困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

  梁家村仅是一例。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我省积极适应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不断创新,基础设施扶贫、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等全面铺开;扶贫工作推进、工作考核、资金管理、金融服务和部门协调等工作开足马力,变农户“单打独斗”,为与干部“同舟共济”,形成了合力攻坚的扶贫开发氛围。

  变“漫灌”为“滴灌”——精准扶贫摘穷帽

  “有了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帮扶,我家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李家庄村村民王明喜感慨。

  王明喜的妻子患有腿疾病行动不便,他是家里惟一的壮劳力,一家五口靠几亩地过日子。他家被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后,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王明喜学会了电焊手艺,在镇上开了个铺子,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家里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

  “十二五”以来,我省结合贫困村建档立卡,把最贫困的村和最贫困的人口,列为扶贫对象,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定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每个扶贫项目要实现到村到户,关键在于“精准”。

  针对扶贫攻坚工作中存在底数不清、靶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我省正全力开展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目前,已完成了1662个贫困村、73.6万人的对象识别、信息采集等工作,变“漫灌”为“滴灌”,不断深化精准扶贫机制。

  今年,我省将继续着力实施干部驻村、教育培训工程、金融扶贫工程、易地扶贫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和龙头企业带动等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力争在年内减少贫困人口20万以上。

  变“输血”为“造血”——特色产业促增收

  扶贫就是要为贫困者提供机会,增加他们的发展能力。

  为了实现“帮扶一方,造福一方”的最终目标,我省正通过产业这根“红线”,不断强化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精准对接,使得全省扶贫攻坚铿锵挺进。

  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我省围绕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根据当地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建立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上千个,初步形成了马铃薯、特色林果、高原生态畜、蔬菜、饲草种植、中藏药材和奶牛养殖七大特色扶贫产业,在实践中总结出最受贫困户欢迎的产业开发模式,如股份合作型、集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联户经营型、土地流转型等不少模式。这些不同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每村明确1至2个主导产业,做到了县有产业扶贫规划、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项目。

  比如,依托河湟谷地光热水土匹配条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重点扶持民和、乐都两地发展以温室大棚蔬菜为主、露地蔬菜为附的蔬菜种植产业,两地人均实现增收在4000元以上。

  从搭建“跨越平台”,到促进“产村相融”,再到实现“造血共赢”,提高“增收技能”,在不断实践中,我省的扶贫开发路径不断清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致富能力也不断提高。

  毋庸讳言,青海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

  眼下,全省上下扶贫攻坚战犹酣,正凝心聚力赶走贫困这个青海与全国同步小康进程中的“拦路虎”。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省更多贫困村的面貌会得到改善,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