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财政发生重大转变

25.09.2018  19:16

  省政府新闻办近日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第七场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副厅长李生才就改革开放40年来青海财政在职能、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财税管理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新闻发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财政破发展之题,走生态之路,谋民生之利,兴改革之举,实现了从“吃饭型财政”向“生产建设型财政”“公共财政”和“现代化财政”的重大转变。

  ——财政收支实现跨越增长。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9亿元增加到246.2亿元,增长了85倍;总财力由8.6亿元增加到1657亿元,增长近193倍;人均财力由1978年的236元增加到2017年的2.8万元,财政收入连续迈上新台阶;基层政府的财力状况基本摆脱了“赤字财政”的困扰,实现了由“吃饭财政”向民生财政、建设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到2017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530.4亿元,比1978年的6.8亿元增长225倍;全省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从1978年到2017年,增长了230倍,财政的支撑保障能力和财政支出的政策职能得到“双提升”。

  ——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支持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财政资金安排,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围绕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西部大开发税费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累计下达资金1391亿元,减免各类税费506亿元;绿色、低碳、循环相适应的绿色消费模式初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围绕支持区域均衡发展后制定出台了“四区两带一线”、东部城市群、海西、玉树、果洛、黄南等地区财政支持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围绕财政金融联动,构建了我省从金融机构新设涉农货款奖励、融资产品创新、信贷风险补偿到信用环境建设等在内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发展的良好格局。

  ——生态环境保护优势充分体现。目前,我省已有41个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探索建立了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累计投入资金126.9亿元,陆续启动实施了9项补偿政策;同时,除了三江源一二期生态保护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祁连山生态环保与综合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支持,还坚持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支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

  ——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有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持续攀升至75%左右,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更加凸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向普惠性迈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全省贫困人口下降到目前的2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8.1%。

  ——财税管理改革成效显著。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健全,预算透明度进一步增强,预算管理改革成效显著,营改增改革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稳步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改革范围不断扩大、预算级次逐步深化、操作流程日趋规范;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覆盖;财政管理得到全面加强,已经建立起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和人员的资金管理办法,搭建了“1+8+N”财政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王臻)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