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调查

24.08.2019  08:5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找工作了吗?”“先缓缓,不着急!”又到一年毕业季,这是记者随机采访多名应届毕业生后的回答。如今,高校毕业生对找工作放慢了脚步,迫切想有一份工作的意愿淡化了很多,我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为关注的话题。

  宁愿直播“带货”也不想找工作

  文静今年毕业,6月初,在身边同学纷纷准备找工作时,她却收拾好行囊,准备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工作的事,回来再说,先休息一下。”加上已经在网络做主播有一段时间,平台代销化妆品使她有了一些收入,对找工作,文静显得很淡定。

  “平台带货一个月也有千余元的收入,我还找工作干什么?”问她对就业找工作的想法,文静透露心声:“前几天,爸妈确实催我找份稳定的工作,可是,我不这样想,做网络销售也未尝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面对家人的催促,文静有着自己的想法。

  和文静一样,省属高校毕业的汪建走上了创业之路。“我的家乡在江西景德镇,我把家乡的瓷器拿来在青海销售,也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到全国各地。”对于找工作,汪建和文静一样淡定。

  “互联网时代给了高校毕业生很多的机会和优势,他们在职业规划时,敢于打破传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不盲从,不冲动,拥有更从容的择业观。”省属某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说。

  在我省100份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在择业偏好中,45%的毕业生想做自媒体,10%的毕业生想成为网红主播,还有6%的毕业生想成为“斜杠青年”,有38%的毕业生想参加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只有12%的毕业生想在毕业时尽快找到一份工作。

  要么考研要么“考员”

  要么考研究生,要么考公务员。有高校老师表示,这是现在很多毕业生的想法,同样也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对于‘慢就业’现象,我认为很大因素来自家长。在一次校园招聘会上,有学生说,爸妈希望她能安心复习考试,找工作的事儿不用着急。也有学生说,父母亲希望孩子的工作能一步到位。”从事多年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校教师说到自己身边“慢就业”的例子。

  在调查中,为实现“考研梦”,在家备战考研,跟父母商量好“再养自己一年”,备考公务员的同学,一大部分成为了“慢就业族”。“我对藏文很感兴趣,想继续深造,家里也很支持我,现在我就在家备战考研。”青海民族大学一名毕业生说。

  “近两年,考研率有所提升,为了让学生考研成功,大学还组织多次专家讲座,提高学生考研成功率。”省属高校就业部分工作人员介绍。

  由省教育厅发布的青海省2018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8届全省共有1448名毕业生未就业,其中研究毕业生185名,本科毕业生730名,专科毕业生533名,分别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5.43%、8.49%、5.84%。申请暂不就业毕业生群体中,经统计分析,大部分不就业毕业生准备参加升学考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

  “被慢就业”更值得关注

  “‘慢就业’是毕业生的一种就业态度,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有所缓解。但是‘被慢就业’现象更值得关注。”省人才交流中心从事市场招聘工作的专业人员说,一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除了上述那些自主“慢就业”的大学生,也有不少是“被慢就业”。

  “名牌院校的学生,大多有从容择业的资本,而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加上个别专业输出的人才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被慢就业’。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有‘慢就业’的自主选择权,而特殊毕业生,则会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更多困难,也存在‘被慢就业’的情况。还有一种‘被慢就业’的就是过度教育,很多企业不愿意为研究生付出过高的人力成本,研究生求职迁就度更低,过度教育也有可能导致学生‘被慢就业’。”省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分析道。

  从省人才交流中心近期招聘岗位来看,岗位数是远远大于求职人数的。“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冰峰两级的现象。一方面是对就业的冰冷态度,导致毕业生‘慢就业’或者不就业。另一方面则是迫不及待想体验社会,就业盲目,不断跳槽。”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变化,用工企业也在不断反思,新变化有了新启示。“今年,很多企业主动要求为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缴纳住房公积金,还有的企业,利用视频向毕业生展示个性、人文化的工作环境等等方式,来吸引毕业生就业。”多名人力资源专员深有感触。

  如何让“慢就业”变快一点

  日前,省人社厅一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研显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攀升,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和就业意愿持续减弱的特点。今年省内就业需求高校毕业生总量有两万多人。西宁、海东市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相对较好。

  “慢就业”“怠就业”现象得到了省就业部门的关注。“抓”实名登记,实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三项制度”,将求职登记的高校毕业生纳入本地就业服务对象。通过上门走访、电话(网络)寻访和户籍比对等手段,逐个联系实名登记的未就业毕业生,详细了解就业需求和困难,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更加注重供求匹配,“7+N”系列专项招聘和服务活动,推进智慧就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匹配”精准服务平台,促进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对接匹配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针对“被慢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就业部门对家庭贫困、残疾和就业困难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等群体,加强实名制动态管理,制订“一人一策”服务方案,逐人开展针对性服务保障,及时兑现各类补贴,为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开设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