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马过草原——果洛联网工程环保工作侧记

02.11.2015  21:24

    青海新闻网讯 总投资37.58亿元的果洛与青海主网330千伏联网工程,是继青藏联网工程、玉树联网工程后,国家电网公司在青藏高原建设的又一重大电力联网工程。工程地处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需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高山大岭18座,3次横跨黄河天险,建设任务重、环保水保要求高。

  为了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的电力建设者们逢山不开路,遇水不架桥,以最原始、最艰苦的办法,用骡马驮运电力物资,用双手掏挖铁塔基础,用行动打造出一条青藏高原绿色长廊。

   深山铃响马帮来  

  进入深秋的大武草原,牧草枯黄,寒气袭人。虽然已近中午,浓雾依然紧锁着不远处高峻的山峰,蜿蜒流淌的小河上,覆盖着一层晶莹剔透的薄冰,让人感到了冬的寒意。

  10月25日,吃早饭前,果洛—查郎110千伏二回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经理赵冠荣已经和马帮的队员们运送了一次电力物资。那时天刚蒙蒙亮,气温零下10度左右。离施工队驻地不远处的山窝里,堆放着的沙石和前夜下的雪冻结在一起,只能用铁镐用力刨。铁镐与碎石相碰发出的声响,和着骡马低沉的嘶鸣,打破了山谷的寂静。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所有的施工材料都是用骡马队驮运。一头骡子一次能驮350斤左右,一天要往返十几趟,一基铁塔塔基所有的材料需要两天才能驮运完成。”赵冠荣一边吃力地往竹筐里铲着沙石,一边气喘吁吁地介绍。

  为了保证物资供应任务顺利完成,每天天刚亮,马帮的小伙子们就开始驮运工作。虽然休息了近10个小时,可马帮队员们的眼睛里透出的满是疲乏。的确,每天在海拔4300米的高山峻岭间往返十几趟,就是铁打的身板也吃不消。

  “在这里,首先要有好的身体和坚定的意志,不然,你就会被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打倒。我们小队有10匹骡马,每个人负责两匹。全是人工装卸沙石,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是对体力和耐力的严峻考验。”今年23岁,第一次来到高原的可其布,对工程建设的艰辛与艰难深有体会。

  让可其布格外关注的,是这里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二、三十公分的黑土层下面,就全是岩石。由于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0%、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所以这里的植被生长特别缓慢,如果土层或植被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尽心竭力为环保  

  马帮驻地的每座帐篷底下都垫着厚厚的一层草垫,保护着草皮;生活垃圾统一放在垃圾箱里;干净整洁的营地用三角彩旗围了起来,只留下一条通道,也同样垫着草垫。

  “晚上睡到半夜还要爬起来看看放养在山上的骡马跑远了没有,是不是安好。”可其布一边吃着早餐,一边指着身旁吃草的骡马说,每天不管多苦多累,首先要伺服好骡马。一日三餐,他们都要先让骡马吃好,最后才轮到自己。

  抓紧时间吃完早饭,马帮开始了当天的第二次驮运任务。

  今天只有九匹骡马驮运沙石。可其布负责的另一匹骡马昨天上山时扭伤了脚踝。“当时,可其布急的都哭了,大家劝了好久。”赵冠荣说,工期紧、任务重,大家都不敢掉以轻心。少了一匹骡马,今天的驮运任务就更加重了。

  如果说上山有一条路,那脚下这条刚能容下双脚行走的小径,就是维系着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了。

  “陡峭的地方我们手脚并用才能攀上去,用牲畜往上驮就有些困难了。”来到位于大武草原深处的143号塔位时,这里有的只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满山矮小的灌木丛和几近枯黄的牧草,有的只是雷阵雪加冰雹的轮番侵袭。赵冠荣和马帮队员们,克服高寒缺氧、强辐射等种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用了一天的时间,勘定出一条蜿蜒迂回、险象环生的驮运路线。

  8时整,满载沙石的9匹骡马踏上了征程。走在山间小道上的骡马排成一字,头尾相接,悄无声息,没有在草原上留下第二道印记。原来,马帮队员们集思广益,给所有的马蹄上都绑上了厚橡胶,一来避免破坏植被,二来起到了防滑作用。

  “三江源地区生态极其脆弱,这对工程施工中的环保、水保工作的要求就非常高。施工人员在施工点铺上草垫、垫上帆布,避免压坏草地,并回植草皮、回收垃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扰动,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免遭人为破坏,也给众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环保工作能如此细致,如此到位,我们真的很敬佩,很感动。”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若凡对工程环保工作赞赏有加。

  更让李若凡感到欣慰的是,工程还构筑起建设、施工、工程监理、环境监理“四位一体”的环保水保管理体系,还专项投资进行植被保护、植被恢复、野生动物保护、冻土环境保护、湿地保护等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打造青藏高原电力绿色长廊。

   攻坚克难马蹄疾  

  小到一粒沙石、一个螺丝、一瓶水,大到上百斤重的电力物资……不论多么漫长的路途,马帮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

  在矮小的灌木丛和牧草间穿行,耳边不时传来山鸟清脆的鸣叫声,让人心旷神怡。纤细的小路像一个个大写的“”字,蜿蜒到了山顶,将直线距离700米的山路,拉长到了1.2千米。

  走了300米的光景,队员们身旁驮着近四百斤重沙石的骡马也喘起了粗气,从鼻孔中喷涌而出的两团白色气雾,在寒冷的空气中格外醒目。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越走地势越发陡峭起来,灌木也愈加稠密,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马背上的竹筐与灌木摩擦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奏响了一首动听的劳动交响曲。

  再往上的路途,人和骡马基本上都是三步一停。明显地感到空气的稀薄,呼吸变得越发急促和困难,嗓子干得直冒烟,脸颊上流下的汗珠,打湿了衣襟。

  “衣服穿得厚热的不行,穿薄了一不小心就感冒。前两天有个队员就是因为感冒,引发了肺水肿,幸亏及时下山救治了。这个地方的感冒会要人命。”因为缺氧,赵冠荣的嘴唇变成了酱紫色。

  环保的严苛要求,使得小型施工机械也无法进场作业。这让施工人员的工作量成几何倍地增加。

  走到海拔4100米的时候,转过身向下望去,山谷间的牧民帐篷变成了一个个白色的棋子。

  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凭着顽强的毅力,果洛—查郎110千伏二回线路工程铁塔基础浇筑所用的电力物资,目前已完成过半。

  近50分钟后,马帮到达了位于山顶的143号塔位。

   精心铺就绿色路  

  如果说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环境保护的典范之旅。那么,人工作业的铁塔基础掏挖,就更是对环境悉心呵护的成功范例。

  在距离线路143号塔位100米的半山腰,一台轰轰作响的大型空压机让人感受到工程建设的热火朝天。

  “这一基铁塔基础我们已经掏挖了7天,现在掏挖了只有1.8米左右。你看,除了上面半米厚的土层,下面全是坚硬无比的巨石。没经历过的人还真想象不出来。”看着施工队员弯着腰吃力地作业,果洛—查郎二回线11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安全员樊明荣说,一天挖断打废6、7根钢钻头是常有的事,可就是这样,通常却连10厘米都挖不下去。

  为了环保,果洛—查郎二回线110千伏线路工程中的118基铁塔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出来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扰动。

  只容得下一个人作业的石坑里,施工队员们一刻不曾停歇。冲击钻头打在青色的岩石上,只留下几个指甲盖般大小的窝坑。

  而果洛地区恶劣的天气就像从潘多拉盒子里放出的一道道魔咒,往往阴晴不定,雨雪无常。刚刚还放晴的天空突然间乌云密布,继而黄豆大的冰雹袭来,打在身上生疼,持续了十来分钟,又飘起了洋洋洒洒的雪花。失去阳光照射的高山,气温陡降至零下3摄氏度,不到10分钟,大地已是白茫茫一片。虽然冷风如锥,直刺骨髓,可施工队员们用透明塑料布盖住洞口,又继续在洞里掏挖起来……

  “可以说,一条条血和汗交织的‘马帮之路’,就是一个个环保的典型事例;一个个深达4、5米的掏挖式基础,就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工程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工程的有力见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主管电力建设的副县长王海东说,是果洛联网工程助推了青海藏区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与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