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特色产业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10.09.2018  10:11

药材种植户用传统弓箭捕杀鼢鼠

转导乡三湾村文化活动广场

中川乡果品科技示范园内果飘香

  青海新闻网讯 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县,聚居着汉回土藏等30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到61.2%。

  这里,是一个山大沟深的农业大县,六成以上的土地在干旱浅山地区,贫困落后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片热土。

  这里就是青海省的东大门——民和县,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抢抓国家机遇,积极争取实施了一大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在民和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奏响了决胜贫困、振兴乡村的奋进曲。

   鼓起“钱袋子”

  8月,记者在山大沟深的民和县转导乡三湾村看到,一亩亩种上黄芪的土地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在山坡不远处一块黄芪地里,一位回族老人正俯身忙碌。记者走近一看,原来是年过花甲的马其录正在小心翼翼地安放鼢鼠捕杀弓。

  据马其录介绍,今年在国家项目的扶持下,他种了50亩的黄芪,因鼠害严重,他用传统的捕杀弓箭对付侵害黄芪地的老鼠。

  而马其录所说的国家项目,就是民和县统战民宗部门争取实施的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

  民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但六成以上耕地在浅山地区,干旱少雨,广种薄收。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今年该县投资115万元扶持种植中药材1150亩,其中扶持转导乡三湾村21户贫困户种植250亩,马其录一户就种植50亩。

  据马其录介绍,三湾村是纯浅山地区,遇上好年景,小麦产量也超不过三四百斤,遇上旱年,那基本上颗粒无收。“大家都盼望今年能在药材种植上有一个好收成,根据去年的市场前景看,今年预计亩均也有两三千元的经济效益,这比种小麦等农作物划算得多。”马其录说。

  种植中药材仅仅是该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民和县依托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仅“十三五”以来,该县已经累计完成投资600万元扶持发展“黄河彩篮”温棚100栋、花椒核桃等经济林820亩、百合种植80亩、黄桃等特色果品1100亩,部分项目已经发挥经济效益。

  在中川乡果品科技示范园记者看到,这里种植了桃树、葡萄、苹果、梨、杏、核桃、樱桃、西梅李等特色果品,桃园内硕果满枝、桃香怡人。据合作社负责人李玉海介绍,今年园内40亩桃园产量达1.5万公斤,目前已出售鲜桃1万公斤、苹果全部销售一空,预计销售收入在10余万元。同时,园内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务工挣钱,2017年以来已累计支出劳务用工费用110万元,这些支出鼓起了当地务工群众的“钱袋子”。与此同时,中川乡向阳村的300亩桃园今年也已开始挂果,明年预计亩均600公斤的产量,按每公斤4元估算,至少有2400多元的亩均收入。

  过河不再趟水出行不再泥泞

  甘家川村村民有了便民桥

  新颖宽敞的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安全畅通的便民桥梁、通村连户的硬化村道……在这些农村变化中,也闪烁着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在民和县民族地区落地开花的光影。

  甘家川村是民和县前河乡的一个贫困村,一条河道把村子分割成两半。由于没有像样的便民桥梁,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2018年,在150万元国家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一座长50米、宽4.5米的混凝土结构板桥落成通车,村民们多年的渴盼变成现实。

  看着眼前的这座便民桥,村党支部书记李培恩颇有感触地说,以前河上没有桥,河对面30多户村民靠着自行搭建的简易木桥出行,还有20多户村民靠着那座简易木桥耕种着河对岸的300多亩土地。后来木桥被冲毁,村民们又自筹购买了一截水泥管道搭建起简易土桥,今年桥又被洪水冲毁了。如今这座桥建成通车,村民出行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民和县委统战部、民宗局给予的大力支持。

  与甘家川村一样,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杏儿藏族乡乱石头村的各族群众也着实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带来的莫大实惠。乱石头村村主任陈英寿录告诉记者,乱石头村是贫困村,2016年县统战民宗部门投资115万元为村里修建了3处文化活动广场、136个卫生厕所,硬化村道断头路2公里,村里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断头路的打通,下雨天村民们不再踏着泥泞出行。

  当然,民和县实施少数民族发展项目惠及地方远不止于甘家川、乱石头两个贫困村。据民和县统战、民宗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自“十二五”以来,截至2018年,民和县依托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和少数民族发展补助资金项目,累计投资1.69亿元,先后完成村道硬化259公里,修建便民桥9座,维修渠道和人饮工程30多处,修建卫生厕所335户,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11个,安装节能路灯610盏,该县5个乡镇46个村的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同时项目在建设美丽乡村、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看着“过河不再趟水、出行不再泥泞”的生活场景,许许多多的老百姓都发出了“党的好政策给了我们好日子”的感慨。

  在助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县统战民宗部门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2016年,投资100万元扶持喇家民俗村修建了一处高8米、宽12米的彩门和40个木制宣传栏组成的土族文化景观走廊,投资30万元配置了334套土族纳顿表演服饰,投资30万元土语译制8部优秀电影作品,投资300万元的官亭镇喇家村土族民俗服装及装饰品展示中心项目今年开工建设,投资936万元的土族纳顿广场已建成投用。所有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保护和弘扬了土族民俗文化。

  同时,先后投资330万元扶持喇家民俗村33户农户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今年7月上旬,喇子龙家的“农家宾馆”已经接待了一波40人规模的徒步团队游客。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切关怀。

  民和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牢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积极争取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和少数民族发展补助资金项目,加快全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改善民族地区民生条件,着力提升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民和县着眼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少数民族发展项目总投资达到1.3亿元,比“十二五”增长32%,扶持较少民族发展项目投入率达到90%以上,不断推动全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人民生活更具获得感。

  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相信,在决胜贫困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民和县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共同奋斗,一定能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脱贫攻坚,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青海新闻网讯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Qhnews.Com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