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扶贫使命,坚定脱贫信心一一西宁市公安局驻上山庄村扶贫工作队

12.05.2017  02:11
自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以来,西宁市公安局驻湟中县士门关乡上山庄村扶贫工作队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工作,解决民生问题,实现脱贫目标为重点,在深入摸排、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原则,切实瞄准扶贫对象,采取精准扶贫措施,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使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一)注重党建引领,推动全面发展。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突出党组织班子建设,抓实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支部"火车头"作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从转变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党员思想意识方面入手,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健全党员管理、党员培训学习等相关制度。及时组织党员群众召开扶贫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的集中学习,以及就如何发展村级经济为主题多次开展专题讨论,并确立了"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制订了符合全村精准脱贫的扶贫方案,在寻求了一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道路的同时,实现了党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无缝对接。
(二)发挥能人带动,增加扶贫活力。坚持把带头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带领农村发展作为建设村级发展的定位,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建强一个集体,富裕一方百姓"的要求,把本村懂经营,会管理,能带富的土专家、田秀才等种养殖大户发动起来成立了上山庄村第一个养殖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发展牛羊和中药材种养殖业。村"两委"成员带头引导全村21名党员与26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带动4户贫困户种植藜麦18亩,12户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同时引导1户贫困户在总寨镇开办木材加工厂,支持3户贫困户从事运输经营,2户发展养鸡。合作社的成立,为全村扶贫增加了活力,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自力更生的动力。
(三)坚持项目带动,筑牢脱贫根基。 为了真正帮助贫困群众拔除"穷根子", 摘掉"穷帽子",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始终将改善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积极争取2016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136.8万元,一事一议资金78万元,实施对道路整修、危房改造、环境改善、村容村貌等基础性建设项目,完成修建2700平方米广场一个、330平方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一座,廊坊25米,凉亭4座;村道铺花砖420米,道牙石1644米;安装路灯121盏、铁艺护栏900米;修理边渠424米,护坡1285米。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改变了全村落后面貌,而且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加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四)深化"双帮"工作,确保精准发力。根据全村实际情况以及贫困群众的贫困程度,驻村工作队按照"科学调配力量、保持相当均衡"的原则,积极向市局汇报以市公安局为牵头单位、以驻村第一书记派出单位为责任单位,争得上级同意,建立了"1+1"的扶贫工作模式,即1个牵头单位加上1个责任单位帮扶贫困村。在市公安局统筹安排下,局属5个党支部与上山庄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工作机制,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与全村26户贫困户开展结对认亲帮扶活动,先后为贫困群众捐款约1.2万元,发放价值4万元的慰问品,解决农资化肥2吨,发放面粉4吨,优质种子18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同时,驻村工作队积极开展以"送温暖、送服务、送健康"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协调西南证券公司为村委捐赠电脑18台以及价值10万元的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协调市公安局帮扶资金6万元,协调仁济医院帮扶资金5万元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个,协调10户贫困户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3名贫困群众成为护林员。
(五)聚焦产业发展,提升内生动力。严格按照"产业到村、扶贫到户"原则,采取精准施策、因户施策为26户贫困户量身打造了产业发展项目,大力开展牛羊养殖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实现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创收。采取能人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产业联动方式开办了上山庄村第一个种养殖合作社,吸入贫困户12户,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思路,大力开展牛、羊、毛驴养殖以及中药材种殖等特色产业。考虑到贫困户从事种养殖的技术瓶颈,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及时转换思路,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为贫困户提供全程"寄养"服务,即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集中养殖协议",村里的养牛大户帮助贫困户代购小牛、代为育肥、统一销售,年终按每户贫困户10%的比例进行分红,协议到期一并还本,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签。通过统一购买、集中饲养的方式发展养殖业,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确保贫困户的长期增收。

(六)突出造血功能,寻求持续稳定发展道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托上山庄村地理资源优势,积极引入民营企业祥泉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参与扶贫攻坚,利用当地资源,计划分批投入资金3000万元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千亩花海景点,鼓励贫困户种植果树、观赏苗木,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等,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建设,突出一村一品建设,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向"产业强村"迈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全村近150户群众将以土地留转、入股合作社的形式增加收入,还可直接解决近200人的就业问题。为全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