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乐都:力拔穷根 产业扶贫出硬招

08.09.2015  18:32

白草台的美丽嬗变

百草台新村安置点

  移民前群众饮用的窖水

  移民搬迁户的新居内饰

  洪水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金秋九月,在乐都区共和乡许家寨北坡红火线垭口处,距县城6公里,“白草台易地扶贫搬迁新村”映入眼帘。

  站在村口,只见一排排整齐的七彩土族民居从村头延伸至村尾,门楹上的“幸福人家”、“贵在自立”等字样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群众文化广场四周,配套修建了商店、卫生室、文化室、村委会、党员活动室等场所,一个崭新的村庄呼之欲出。

  白草台变了。一到村里,从每一张荡漾着幸福喜悦的脸上,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乐都区达拉乡白草台村位于达拉乡东南部,平均海拔2880米,全村98户365人。村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村里除了一条简易石子公路外,剩下全是窄窄的羊肠小道。遇到天阴下雨,道路泥泞无法通行。村民过着“家家土炕、顿顿土豆”的艰辛生活。

  如今,这一切随着全区易地扶贫开发的大力推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4年10月,白草台第一批96户村民告别了山上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整村迁到新居。每户新房花费近13万元,5.8万元由农户承担,剩余的由扶贫项目配套。

  走进村民李永魁家,他对记者说:“做梦也想不到,咱这穷家庭也能住上101平米的新房子,4室一厅一厨一卫,自来水、天然气、澡堂啥都有,每户还有100平米的小院,比城里人舒坦。”

  李永魁一家3口人,原来住在山上的时候,无法出外打工,家里生计全靠几亩山地种粮食,每年收入只有一千多元,属绝对贫困户。以前居住的3间土坯房,修建于1985年,房内除了土炕、被褥、桌凳、炉灶,再无值钱的家当。

  “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一家搬下了山。公交车通到村里了,到县城打工10分钟就到了。以前,白草台村的姑娘都嫁出去了,小伙子嫌穷也都走了,村子里十几年没有人娶过新媳妇了。搬到新房后,儿子就娶上了县城的姑娘。还有,以前娃娃们到县城上学,要走30多公里的路,条件好的在县城租房子,没条件的只好辍学。现在,孩子每天可以回家了。”说起最近一年来生活的变化,李永魁有些滔滔不绝。

  村民李永录接过话茬说:“别说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我们在这里彻底扎根了。”

  “易地搬迁”工程的实施,成为白草台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开始。数据显示,2011年,白草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00元,2014年达到了3600元。扶贫开发,让白草台村走出了一条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成为海东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亮点。

  目前,白草台村正规划打造土族风情休闲旅游乡村,重点发展以旅游休闲、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白草台村会越来越好,后续产业除了通过建合作社发展种养业,以后主要发展土族民俗旅游业,游客会越来越多,村民可以开农家乐,发展刺绣。”从白草台走出创业成功的李万山介绍说:“大家以后在家门口发展产业,比到外面打工强多了。”

  李万山心里还有一个梦想。他说,现在达拉乡有63个五保户,他想在新村建一个养老院,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老百姓都幸福安稳。

  乐都区把产业开发落实到精准扶贫工作中。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乐都区扶贫开发局组织人员对2015年度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7个村进行了调查摸底,多次与项目乡镇、村及项目农户座谈、商讨,最终落实了实施方案,项目扶持4乡7村1592户,户均投资9800元。

  乐都区扶贫开发局在2011年马厂乡100户移民后续产业基础上,在洪水镇双一村流转土地420亩,新建果品基地。

  该基地将逐年加大建设规模,做为乐都区最大的易地搬迁项目后续产业基地,通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逐步配套,使其成为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垂钓等为一体的示范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安置农户”的经营方式,带动搬迁农户实现增收。

  洪水镇的马厂、马家岭、郭家庄三村及袁家庄村的华家岭社地处浅山地区,共343户1523人,三村一社自然条件严酷,旱灾尤为严重,十年九旱,即使雨水充沛之年,年产量仅为300斤/亩,遇到灾害之年,几乎颗粒无收,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第一产业比重大,且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几乎为零,均为绝对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为600元左右。三村一社地理环境封闭、交通不便、雨雪天气群众基本不能出行;饮水困难,长期饮用窖水,水质差,若遇旱灾之年,群众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背水驮水,甚至动用消防车为群众送水。看病上学难,学生要到二三十公里外的地方上学,村级卫生条件根本无法解决群众就医需求。

  2006年,乐都区洪水镇三村一社298户1351人,整体搬迁至乐都县洪水镇洪水坪。申请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540万元,地方配套50万元,群众自筹30.4万元。2008年,对马厂、马家岭、郭家庄三村及袁家庄村的华家岭社三村一社漏报的45户贫困群众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至洪水坪。洪水坪扶贫开发模式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区综合发展同步进行,坚持“三集中”“四结合”,即: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主导产业相结合、与行业部门配套建设相结合、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从而真正达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原来“三村一社”群众上学难、就医难、靠天吃饭的现状。

  农户在投资中享受分红。洪水镇大寨子、洪水坪2村,项目资金682万元以投资分红模式投入到扶贫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696户2841人受益。

  精准扶贫还瞄准雨露计划培训项目、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旅游扶贫项目、金融扶贫项目。 2014年乐都扶贫开发局全年共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7018.5万元。通过项目实施,稳定脱贫1.5万人,人均纯收入达到2240元,增长18℅。

  为把扶贫之水真正浇到“穷根”上,乐都区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实现扶贫开发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扶贫资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让贫困大地沉寂多年的资源禀赋“活”起来了,让农民摘掉了“穷帽子”、系上了“金腰带”。如今,扶贫开发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河湟谷地漫漫扶贫开发路,必将愈走愈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