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 青海模式:点滴雨露润民心

24.02.2016  08:53

  青海新闻网讯 “多亏了政府给我们办的培训班,以前只知道围着锅台和农田转,现在有了手艺,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北村妇女殷得芳参加了村里的“雨露计划”培训班,学会了刺绣技术,她在家里就可以承接订单做刺绣活,靠着这个手艺,足不出户就可以挣到钱。

  作为国家扶贫计划中的品牌,“雨露计划”通过扶持、引导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资源优势,成为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去年以来,省扶贫局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创业就业工作要求,全省共安排“雨露计划”培训专项资金9900万元,不断加大“雨露计划”投入和工作创新力度,推动各项培训工作深入发展。

  短期技能培训促就业。投入资金3000万元,对全省15000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了汽车驾驶、民族歌舞、服装加工、旅游导游、机电维修、特种机械驾驶等30多个专业的短期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学员转移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稳定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

  职业学历教育补助为贫困家庭孩子雪中送炭。安排资金1600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西宁、海东市2014年进入中高等职业学校的1000名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生每年3000元的补助标准,继续予以补助;1300万元用于全省2015年新考入各类中高等职业学校的4333名贫困家庭学生补助。

  “短期技能培训由人均补助1500元提高到2000元,职业学历教育补助人均补助标准达到3000元。通过加大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增强激励效应,充分调动了贫困家庭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参与“雨露计划”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就业技能和增收能力。“据省扶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我省共计投入“雨露计划”专项资金9900万元,较上年增加1308万元。同时,根据短期技能培训、职业学历教育发展实际,结合连片特困地区“雨露计划”培训需要,进一步提高了“雨露计划”补助标准。

  贫困大学生资助为梦想点燃希望之火。安排资金2000万元,对全省2015年秋季新入校的4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且就读于普通高等院校接受国民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和少数民族预科生予以补助。补助标准为:本科生每生补助6000元,专科生每生补助5000元(不包括就读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少数民族预科生每生补助4000元。

  2015年,我省在做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将贫困家庭子女新考入高等院校的本科、专科、少数民族预科生给予了补助,人均补助标准达到了5000元。尤其是介于高中和高校之间的资助盲区,第一次向贫困家庭少数民族预科生发放了补助,反响非常强烈。

  “青春创业扶贫行动”搭建创业平台。针对贫困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安排创业项目担保金2000万元,贴息资金900万元,在全省开展了“青春创业扶贫行动”工作。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作为大学生团队创业项目贷款担保金,引导银行按照5—10倍发放创业贷款,并由扶贫部门给予贷款贴息,各级团组织提供创业培训和“一对一”导师服务,扶持贫困地区大学生团队发展创业扶贫项目,为贫困地区毕业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成才打造平台,推动了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和产业扶贫深入发展。

  截至去年年底,各地共计发放年度“青春创业扶贫行动”小额担保贷款176笔3282.6万元,扶持622名贫困地区大学生和青年开展创业就业,辐射带动贫困户172户。各地正在筛查审核的创业申请项目贷款350笔,申请贷款资金额度为12504万元。

  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培养致富“领头雁”。投入培训资金400万元,组织全省1000名农村牧区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在青海省团校接受相关知识培训,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素质,辐射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根据“东部带西部,先富带后富”和“集中培训+创业跟踪指导”的基本思路,联合团省委,委托省扶贫局教育中心和青海省团校,举办了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10期,培训了1000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强创业能力、适应扶贫开发新要求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在全省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为扶贫注入新能量。

  变“输血为“造血”,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通过多种渠道,我省为农牧区创业青年提供了对外交流和成长的平台,一个全方位服务支持他们创业就业的工作体系已然形成。

  一年来,我省坚持把“雨露计划”作为专项扶贫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提高“雨露计划”在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促进内源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雨露计划”专项扶贫的品牌意识。加强对“雨露计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全省各级扶贫部门成立了“雨露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乡镇和村明确专人负责,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上下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

  同时,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积极做好部门协调,与劳动保障、财政、教育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做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着眼产业发展和市场就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工作,结合建档立卡基本掌握了培训需求。

  “雨露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服装加工、民间工艺、饭店服务、瓦工、焊接、汽车驾驶、民族刺绣、特种机械驾驶等技术技能的农村贫困劳动力,一支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操作能力,有文化、肯钻研、守纪律、能奉献的新型劳务创收大军在广大农村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走上了劳务创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