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风采】格尔木: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27.02.2018  10:42

  青海新闻网讯 近日,家住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民康村的张吉华家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些“客人”既不是张吉华家的亲戚,也不是他熟悉的人,来到家里一不喝茶、二不吃饭,却一头扎进了羊圈里。

  原来这些“客人”是来帮助他脱贫致富的郭勒木德镇扶贫工作调查组的成员。张吉华一家五口人,三个孩子正在上大学,学费等让家里入不敷出,生活十分拮据。他希望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扩大自己养羊的规模,改变困境。调查组通过入户直面了解和在村民中侧面了解,认为张吉华家具备扩大养殖规模的条件,并根据他的申请意愿,为他提供了一定数额的扶持资金,帮助他发展产业、尽快脱贫。

  “开展精准扶贫,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群众需要啥,就帮他们干啥。”正如郭勒木德镇镇长余映新所言,该镇对贫困户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切实把一项项扶贫规划和目标转化为一件件群众较期待、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的具体措施,找准“靶子”,精准施策,切实改“漫灌”为“滴灌”,既破解了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极大地提高了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前不久,22户贫困户写下自愿脱贫申请书,主动申请“脱贫摘帽”。从以往争戴“穷帽子”,到现在申请摘除“贫困”标签,充分体现了郭勒木德镇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举,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工作成效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但这只是格尔木市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特别是自2016年底实现全市脱贫清零后,格尔木持续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在精准施策上加大力度,在精准推进上加快速度,在精准落地上加紧进度,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清零成果,致力困难群众越来越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全方位、多维度、高起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走进2004年因生态移民搬迁到格尔木市郊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藏式风格平房,四通八达的平整公路、太阳能路灯和宽阔的文化广场,以及一应俱全的民族小学、敬老院、垃圾填埋场、村汽车站等。记者了解到,该移民村医保及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农牧区养老保险应保尽保;16周岁以下55周岁以上牧民群众还享受到了困难补助和燃料补助。同时,通过综合农贸市场、宾馆等扶贫项目的实施,牧户年户均分红715元,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9422.7元。

  而对于格尔木市委、市政府来说,实现精准扶贫、稳定脱贫,必须“补齐老账、不欠新账”,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改变贫困户的生活状态:全市76.8%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支出,所有农业村及农牧民定居点,特别是16个贫困村公路全部通畅、电网实现全覆盖、饮水指标达到安全标准、全部建有标准化村卫室和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年内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10元,且有安全住房。同时,老城区拆迁改造的重点戏——河滩片区拆迁改造工作完成,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项项惠民政策和扶贫攻坚举措的全面落实:该市为每个贫困高中学生落实国家助学金2000元,为新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村学生提供学费资助;125名贫困家庭学生享受15年免费教育,57名大中专学生(含职校生)享受“雨露计划”教育补助。建档立卡238户744名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全覆盖;441名16至59周岁贫困人口参加居民养老保险;贫困户住院费用基本实现全部报销。扶贫对象低保实现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格尔木已建立财政刚性投入机制,市级财政每年按20%的增速安排扶贫资金。仅2017年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504万元,同时从国开行贷款26.7亿元,实施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站在了持续巩固提升、夯实全面小康基础的新起点。

精准扶贫在行动 走访慰问暖人心
  青海新闻网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聚焦精准扶贫,Qhnews.Com
祁连:党旗飘扬在脱贫一线
  青海新闻网讯 这是一组令人欣慰的成绩:7个贫困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