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幸福故事写进人民心中
格尔木市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全力打造清洁能源项目建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玛藏式碉楼。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总院开展义诊活动。(王湘琳 陆广涛 栾雨嘉 苏烽 公保安加 王菲菲 郑思哲摄)
尖扎县中学孩子们在学校少年宫学习电子琴。
抓好民生保障,就抓住了人民奔向幸福的关键。我省始终把民生之事摆在第一位,坚持把各项民生政策措施落细落实,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通过精心谋划,逐年推进,办成了一批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实事,全省各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织牢群众医疗保障网
医务人员将患者的病历及相关化验检查、CT、DR影像等资料通过网络传给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专家,经过专家的仔细阅读、分析和研究讨论,患者被确诊为右心衰竭,专家通过视频连线给予了详细的治疗建议,整个会诊进行了约30分钟……这是前不久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室内进行的一次远程就诊过程,这在果洛已经不是首例,而是常态化的医疗服务。
在我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果洛州所有公立医院远程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州、县两级公立医院及45所乡镇卫生院均已开通“一站式”结算,74所贫困村卫生室医保系统网络实现全覆盖,各级医疗机构HIS系统与医保系统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身份信息对接已完成。
自然条件恶劣、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较弱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秉承“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理念,全力促进医改“补课、赶路、跟进”,全力保障牧区群众的健康。目前,玉树现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86所,各类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总数2930张,医疗设施增加77%,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各级医疗机构累计培训1300余人。为切实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近年来,玉树以全面深化医改为抓手,加强对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监测力度,继续推行药品“两票制”,集中招标采购,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等制度及惠民政策。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城乡居民距离最近医疗点1公里内的比例分别达90%和80%,基本实现了城镇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愿景和农牧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一般病不出县、急危重病及时转诊”的目标。据格尔木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哈胜平介绍,格尔木市利用援青资金建成“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建成覆盖城乡的远程诊疗系统,“5G”技术得到有效运用,卫生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优化教育发展新格局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城北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宿舍、功能完善的活动场所……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一个新校园所散发的魅力。
一直以来,海南州始终把教育作为振兴地区经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全局性工程来抓,在全州中小学布局战略调整的基础上兼顾集中办学和就近入学原则,通过实施“教育布局优化工程”,累计投资19.04亿元,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建设项目,全州教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在距离县城较远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寄宿学校,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操场上学生们嬉笑打闹,向人们展示着祁连县教育事业的变化和发展。祁连县教育局副局长杨德文介绍,祁连县累计总投资24250.33万元全面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校舍安全工程、标准化建设项目及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全县11所中小学,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中小学生人均建筑面积为15平方米,均高出全省中小学生人均建筑面积标准,全县学校建设走在了全省农牧区县前列。
近三年,为切实解决祁连县城幼儿园“大班额”的问题,投资2702万元实施了总建筑面积5850平方米的中庄幼儿园新建项目、默勒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
为彻底摆脱贫困,从根本上解决子女入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海东市乐都区义无反顾向“贫困深水区”发起进攻,为妥善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子女上学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要,海东市计划在乐都区规模较大的七里店易地扶贫安置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学生规模1980人。根据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七里店易地搬迁学校总面积达2301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估算1.1亿元,资金全部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援建资金。
七里店易地搬迁小区学校项目投用后,进一步加快了学校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建设步伐,也必将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学生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
每日临近中午时分,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黑嘴村的“老年之家”里总会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村里的老年人聊天、下棋、演奏乐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为了不断增强广大老年人对美好晚年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西宁市不断夯实“1+7+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基础,大力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共建共治,全市13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80%以上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小区内共同建设,实现了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教育与社区养老“五融”式发展。
清晨走进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上班,午休时来到瓜什则乡干净卫生的食堂就餐,晚饭后可以在图书室阅览,时不时在微信上晒一晒自己工作生活的新环境,点赞评论满满都是幸福留下的痕迹。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瓜什则乡90后乡镇女干部李祥吉在谈到乡镇工作生活时说。
近年来,黄南州从乡镇干部最关切的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极大改善了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做好了拴心留人的“暖心工程”,使乡镇干部真正留得了人、安得了心、干得了事。
“唱得好,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百姓宣讲大篷车每到一处都能掀起一片热潮,每一个节目都来源于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原来讲上三天三夜村民都无法理解和明白的道理,现在两个小时的宣讲演出后,他们都能轻松地领悟到精神。
海西州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同频共振,每年组织开展“百日攻坚”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230场次以上,受惠群众100万人次;举办赛马、摔跤、射箭等农牧民传统体育运动90余项,服务群众60万人次;全州26家业余文体团队常年活跃在农村牧区,把文化送到农牧民的家门口、帐篷边。每年农村牧区电影公益放映3300场次以上,服务观众26万人次,实现了固定和流动放映相互补充,保证了农牧民群众一村一月看一场公益电影。
一系列民生举措“大礼包”按下了民生改善“快进键”,一组组惠民“组合拳”和一幅幅日益清晰的民生“图景”,更是我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的生动写照。(王菲菲 郑思哲 栾雨嘉 公保安加 罗珺 李兴发 马振东 尹耀增 陆广涛)
视点短评
补齐短板,有效改善民生
民生无小事,民生无易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期间,提出“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的重大要求。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民生改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保障改善民生,决胜全面小康。
就业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特别是在助力脱贫攻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集中发力,综合运用技能培训、劳务组织、创业扶持、“一对一”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措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已就业人员稳定就业、稳定增收。
公共服务是关乎百姓身边小事的民生大事。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群众需求和公共服务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下功夫。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充足、更优质、更均等的公共服务,让“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变成现实。
社会治理是关乎百姓安居乐业的民生基础。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我省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把重心放在基层,切实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带领全省各地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群众需求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发展改善的新起点。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的重大要求,进一步明确重点、找准抓手,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郑思哲)
故事传真
雪山脚下的“甜日子”
冬季的阿尼玛卿雪山在阳光下熠熠闪耀,当我们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阴柯河村,一家雪糕厂正如火如荼生产。这里每天有5000根牦牛奶雪糕运送至县城的商店、超市。
雪山乡平均海拔4200米。20世纪70年代,雪山公社曾是玛沁县10个公社中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如今,这里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起果洛州唯一一家雪糕厂,成为牧民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
“没想到家门口建起了雪糕厂,我再也不用出远门打工了。”28岁的扎西措原是雪山乡阴柯河村贫困户,现在她和丈夫向切在雪糕厂工作,每月收入8000多元。
2018年3月,昂秀多杰被派驻到雪山乡阴柯河村当第一书记。“这里有丰美的草场,全村有2万多头牦牛,可就是没有能致富的稳定产业。”
“我还记得第一次开村民大会的时候,天气特别冷,大家都裹着羊皮袄。一听说要在村里建雪糕厂,几位老人直摇头,村里人都没想过自家的牦牛奶能制作雪糕。”昂秀多杰说。过去,放牧和采挖虫草才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018年9月,经多次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果洛玛积雪山乳制品有限公司在阴柯河村成立。“先整合了雪山乡阴柯河村和阳柯河村共8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同时,乡党委政府又自筹50万元。”昂秀多杰说,一年后,第一批18根雪糕“出炉”,昂秀多杰特意邀请了几位村里的老人、小孩品尝。
“看到村里有自己的工厂,年轻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我感觉嘴里的雪糕更甜了。”70岁的村民德钦原本不爱吃雪糕,但他觉得“雪山乡的雪糕一定要尝一下。”
第一次尝到牦牛奶雪糕的味道,坚定了村民们办好雪糕厂的信心。
“雪糕厂从技术、设备到包装设计,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上海的援建。”昂秀多杰说,试运行期间,有一次工人操作高温设备不当,导致厂房里直冒烟,在上海专家的帮助下才解决了故障。此后,员工多次参加培训,技术水平都有提高。
“上海来的技术员教我如何操作机器,经过一年的培训,我算是雪糕厂的技术骨干了。”30岁的向切自信满满地说。
2019年底,雪山乡全面脱贫,每根售价3元的牦牛奶雪糕也走进了敬老院、幼儿园、乡村小学……“我们家有40多头母牦牛,每天早晚挤两次奶,一年最少能挣2万元。”48岁村民仁增多杰希望家乡的雪糕厂能越办越大,让更多人尝到牦牛奶雪糕的味道。
过去,雪山乡牧民家中的牦牛奶常用来生产酥油、曲拉,产品附加值并不高。如今雪糕厂每天收购全乡300公斤左右的牦牛奶,每公斤收购价8元,为300多户牧民带来收益。“我们跟村里两家合作社签订协议,牧民将牦牛奶集中到附近的合作社,统一运送到乳制品公司。”公司总经理华青多杰说。
截至目前,雪糕厂共有12名员工来自雪山乡,其中4名是贫困户。2019年,雪山乡阴柯河村和阳柯河村各得到5000元分红。
“如果不是村里建了雪糕厂,我可能得去更远的地方打工,时常见不到父母家人。”27岁的华旦措是阴柯河村贫困户,目前负责产品的包装,每月工资有2500多元。
如今,雪山乡不仅通了高速公路,接入大电网,还有了互联网。“只有通过做大做强做扶贫产业,才能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带动贫困群众从根本上致富。”雪山乡党委书记刘成财说,办乳制品厂的初衷就是发挥雪山乡特色畜产品优势,通过加工提升附加值,以培育新产业增加牧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收入。
发展扶贫产业是实施脱贫攻坚的关键和长久之计,雪山乡将努力让这份甜蜜产业发展壮大,让雪山脚下的牧民稳定、持久地过上富足、甜蜜的生活。(王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