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天使”的心泪

28.06.2016  10:09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活动室里,管教民警赵娟正带着几名活泼靓丽却又稚气未脱的女孩儿排练文艺节目。如果不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你也许根本想不到,这些女孩子曾经会沉沦于毒品。

  所长贾佩琳说:“在未成年戒毒学员中,最小的只有16岁,而她们初次接触毒品的年龄更早。她们既是违法者、成瘾者,也是受害者,重要的是他们还是孩子。”今天,当记者走进他们的世界,倾听他们的故事,在深深的惋惜之余,更想给社会、家长、学校和孩子们带来一些警示。

  远离毒品,从我做起。

  【讲述】

  一次“好奇”深陷毒海

  遥遥(化名)是这里年龄最小的学员。

  她成长在一个贫困但并不缺爱的家庭,尽管一家人只靠父亲一个人做建筑工生活,但遥遥并没有因此在生活中受什么委屈。可是,遥遥并不理解父母的这份苦心,反倒从初中就开始早恋、抽烟、喝酒,养成了一身的坏毛病,也渐渐接触到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

  去年10月,遥遥和妈妈因为琐事大吵了一架之后从家里跑了出来,和一个在自己看来最值得信任的“朋友”登了宾馆去狂欢。遥遥说:“我知道他一直吸食冰毒,也知道这东西不好,但实在是太好奇了,就想试一下,看看是不是人们说的那么刺激。”

  那一次,遥遥吸了两口,“朋友”吸了3口......“头很晕,身体特别轻,过了一会儿产生了幻觉,觉得警察在敲门,真是特别害怕。结果第二天还没出宾馆,警察真的来了。”第一次吸毒的情形就这样刻在了遥遥的心里。

  得知女儿吸毒后,妈妈觉得天都塌了,带着遥遥走出公安局时,妈妈伤心过度晕倒在大门口。

  然而,更可怕的生活也从此开始了。遥遥幼稚地认为,就吸了一次,没什么大不了。可她哪里知道,一日吸毒,终身戒毒,自己并不是什么幸运者。

  家人的严看死守抵不过毒瘾的“威力”,在今后的日子里,遥遥离家出走了6次。吸毒就需要毒资,钱从那里来?在毒品的诱惑下,遥遥不得不出卖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今年4月,再次面对警察的时候,她被强制戒毒两年。

  戒毒所的生活是那样干净和单纯,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虚度光阴了。在民警的帮助下,遥遥开始反省。她说:“毒品是绝对不能碰的东西。被强制隔离戒毒之后,我才真正明白,那些所谓的朋友都是虚的,能把心掏给你的只有爸爸妈妈!”

  谈起未来,遥遥感觉很迷茫:“现在谈未来对我来说太遥远了,没有文凭,没有技术,靠什么在社会上立足呢?”

  副所长许正花说:“对于染上毒瘾的孩子来说,自卑心理非常明显,帮助他们掌握一门谋生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戒毒所特意开设了美容美发、烹饪、美甲化妆等专业技能培训班,现在不少人已经考取了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行业投资不大,学员回归社会后,容易自谋出路,为他们步入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创造了条件。”

  一声“哥哥”骗走青春

  同样是16岁的花季,燕子(化名)显得那么孤独。在这样一个经济条件优越,却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家庭里,“有再多的零花钱又有什么用。”

  上初三的时候,父母离异了,燕子跟了妈妈。就在燕子更需要家人的关心、关注和安慰的时候,妈妈却忙于生意,半年时间都不能陪在燕子身边。“那半年,我都是一个人在家,妈妈就是给钱,让我在外面吃好点。每天回到家都是冷冰冰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燕子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沉迷于娱乐场所,开始逃学,身边开始多了“哥哥姐姐”们,只觉得和他们在一起之后,生活不再那么单调,虚荣心得到满足和膨胀,“学着他们的样子,觉得没人能压得住自己。”涉世未深的燕子就这样沉沦于潇洒自由的生活不能自拔,但她却毫无察觉危险正在一步步向她靠近。

  去年5月的一天,一个“哥哥”约她去西山玩,让她再带个好朋友,燕子爽快地答应了。途中,“哥哥”骗燕子去朋友家吃点饭再去爬山,燕子也答应了。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一进门就看见一个男人正在吸食冰毒。

  “把手机交出来!”这名男子毫不客气。看着桌子上放的冰毒,燕子吓坏了,两个人乖乖交出了手机。吸毒的男人接着说,“既然已经看见了,你俩也得来一口。”燕子当时觉得那是大烟,肯定不能吸,果断地说:“我不碰这东西。”他又给燕子的朋友让,“你俩必须吸,谁知道你们出门会不会举报,来一口吧,没什么的!”

  在诱骗恐吓下,两名单纯的小姑娘吸食了冰毒。“吸下第一口的时候,隐约听见有人问我头皮麻了没,我没力气回答,又不知连着吸了多少口,就猛地跪倒在地上,后来就没知觉了.....”醒来后的亢奋,让燕子三天三夜睡不着觉,躺在床上像一滩泥,坐起来就会晕倒,口干舌燥吃不下饭。毒品的劲儿过了之后,又浑身乏力冒虚汗。

  生活从此被改变。在毒品的作用下,燕子变得敏感暴虐、喜怒无常。上高一没多久,因为打架被处分,留校察看期间,又因旷课被学校劝退。离开学校,燕子更是深陷毒害不能自拔。

  去年7月,燕子因聚众吸食冰毒被抓,被处以三年社区戒毒;同年12月,又在朋友家吸食冰毒被抓,并处以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在戒毒所里短短半年的时间,燕子胖了15斤。在一次家属探访中,戒毒所张顺英大队长从燕子妈妈口中得知,她9岁开始练古筝,初中的时候已经考过了6级。为此,张顺英专门把燕子从习艺车间调往文艺队,可由于冰毒对大脑的侵害,燕子连识谱都非常吃力。但是民警们都没有放弃,他们鼓励燕子好好练习,重拾艺术梦。贾佩琳所长许诺,只要燕子有信心,可以特许她走出戒毒所参加古筝7级考试。

  一圈“朋友”无穷噩梦

  阿林(化名)刚满18岁,进戒毒所不到10天,吸毒史却已有3年,她不爱说话。

  对于阿林来说,童年的记忆是苦涩的。两岁时就被爸妈送进了全托幼儿园,每天都透过幼儿园的栏杆等爸爸妈妈,“从小就觉得没人管,是一个人长大的。”阿林简单的话语中,透出一份凄凉和无奈。

  被亲情“忽略”的阿林早熟和叛逆,她说:“上中学那会儿,友情就是第一位的,没爸妈的日子有朋友,时间久了觉得没爸妈可以,没朋友不行。”

  朋友多,圈子大,人员自然复杂。高一暑假期间,阿林和几个朋友去KTV唱完歌一起去了宾馆,在朋友的引诱下第一次尝试了冰毒。

  “吸第一口的时候,瞬间头里一麻,感觉从脊梁骨到脖子再到后脑,好像有一根筋儿,一下就麻到头顶了。然后在宾馆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睡觉。等冰毒的劲儿过去之后,忽然又饿得想把眼前的烟灰缸吃掉,可叫了外卖刚吃了几口就没胃口了。”从此,“学生”二字对她渐渐成了一个幌子,旷课、夜不归宿,天天过着黑白颠倒、行尸走肉般的生活,高中没上完便辍学了。

  当阿林的父母意识到要管孩子的时候,亲情在毒品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噩梦般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今年5月,阿林被强制戒毒。负责心理咨询的民警孟惠荣说:“阿林自由惯了,很难很快适应戒毒所严格的纪律和生活,所以显得比较沉闷。帮她平稳度过生理脱毒期并不难,但要消除她内心蠢蠢欲动的毒瘾,净化她的心灵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了。”入所第10天,心理辅导结束后,阿林回到宿舍,在床头的励志牌上写下了“忘掉过去,重新开始”。

  据贾佩琳介绍,警方发现未成年吸毒人员后,按照法律规定,未满16岁的以教育为主,16至18岁的成瘾者才会送强戒所,这意味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未成年人只是整个未成年吸毒人群的一部分。2013年,登记青海籍25岁以下的吸毒青少年414人,2015年增长到1209人,目前已增长至1434人。从青少年吸毒现象看,全社会的毒品预防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和学校也亟待担负起相关责任。

  【时评】

  全社会都应担负起青少年禁毒教育的责任

  2013年,登记青海籍25岁以下的吸毒青少年414人,2015年增长到1209人,目前已增长至1434人……这是一组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也是一个个家庭悲剧的增长,这背后是多少懵懂的孩子正在饱受毒魔的侵蚀,多少父母的心在流血。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吸毒不但让自己和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滥用毒品导致的人间悲剧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禁毒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故事中三个小姑娘的人生经历大致相同,好奇、寻求刺激、缺少父母关爱、进出娱乐场所导致交友不慎,假如我们能更多地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兴趣爱好,多开展内容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降低青少年进入KTV、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几率,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机会是不是会相对少一些。

  当然,家庭的关怀对青少年成长必不可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故事中的阿林吸毒3年,父母却一无所知;燕子吸毒后的变化,因为妈妈的忽视没有得到及时的挽救……可见,一个幸福、互相关爱的家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家庭,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忽视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被孤独感包围的孩子更容易被引诱走上歧途,由此更充分说明开展家庭关爱教育、禁毒知识教育等活动的重要性。

  要普法,更要重点普法。目前,全社会的普法力度很大,但就禁毒专门开展的教育普法活动力度依旧不够大,范围不够广。青少年所在的社区、学校乃至社会各界,都应通过各个途径加强专题禁毒知识教育,使青少年充分认识到什么是毒品、毒品的危害等等,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交友观,抵制损友的诱惑。每一名司法工作者,还需持续不懈地加强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防毒、拒毒意识,推进《禁毒法》的深入实施。

  【点赞】

  秦建银:心中“和”字重千斤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乡有个“秦司法”,他和他的“六和”调解室在十里八乡颇有些名气。同宝村村民才布旦说:“司法所讲道理明白,处理结果大家都满意,现在村民们有事都先去司法所找‘秦司法’。”

  让才布旦心服口服的“秦司法”就是海晏县司法局青海湖司法所所长秦建银。去年三月,上任第一天,一场离婚纠纷让秦建银体会到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复杂和沉重,也正是从那天起,秦建银决心让“和”字在青海湖乡生根开花。

  初干司法行政,秦建银还是个新手,碰了不少钉子。但他骨子里就有那么一股越挫越勇的劲儿,他一边系统学习法律法规和调解技巧,一边入户走访和牧民交知心朋友,现在牧民们都亲切地叫他“秦司法”。在牧区,婚姻和草场纠纷是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和”字是关键。在乡政府的支持下,秦建银将一间堆放杂物的库房改为调解室,起名“六和”。他说,“六和”寓意家庭和气、邻里和善、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自此,一名所长,两名工作人员担负起了青海湖乡的“六和”重任。他常说,自己就是个农村娃儿,喜欢和农牧民打交道。

  去年7月的一天,司法所接到同宝村村警电话,称两户村民因为一头牦牛的事儿起了纠纷。秦建银和派出所民警立即冒雨赶往50公里外的现场,到了山下车无法继续前行,一行人又步行上山,才赶到事发的青土亚河草场。原来,村民才布旦的七十多头牦牛跑进了同村张某家的草场,张某和另一村民才让在驱赶过程中,用石头将其中一头牛打死。秦建银了解情况后,按《赔偿法》相关规定讲明道理,牦牛作价6000元,才布旦看管不严负担3000元,张某和才让各负担1500元。双方心服口服,调解成功后,秦建银让双方现场签订协议。

  此外,社区矫正也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特殊职能。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司法所不仅要监督,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引导他们重拾生活的自信。达玉五谷村村民才某因盗窃罪刑满释放后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正是在司法所的帮助下,才某盖了新房,娶了老婆,修了羊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见到秦建银,才某像见到了熟悉又亲切的老大哥,端茶倒水活忙个不停。才某后悔地说:“以前做事不考虑后果,回来后大家还能尽心尽力地帮我,以后干啥都要堂堂正正做人!”

  “只要你有一颗火热的心,就能融化整座冰山。”也许这就是秦建银和他的“六和”调解室成为这片草原矛盾与纠纷“融化器”的秘诀。

  【生活与法】

  潜伏在输血中的威胁

  案件回放:

  小健得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这怎么可能?家人觉得纳闷儿,他身体一直健康,家里也没有乙肝患者,怎么突然就得了乙肝呢?

  小健左思右想,突然想起半年前因为车祸被送进医院,术前检查肝功能正常,但在手术过程中医院给他输了600毫升血,一定是输血出了问题。小健找到医院,医院认为他们的治疗符合医疗原则,输血告知手续完善,血液也是由正规的血站提供的,因此医院没有责任。小健没办法,又找到供血的血液中心,血液中心称他们的血液不存在任何问题,也不能对小健的病负责。小健无奈,只得把医院和血液中心都告上法庭。

  律师说话:

  鉴定书分析意见指出,医院治疗时患者术前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术后未发现患者有其他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途径,5个月后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因此与此次术中输血有因果关系。法院经审理认为,小健在输血后感染乙肝,与医院输血行为有因果关系,因此医院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另外,血液来源于血站,虽然血站提供了证据证明在采血过程中不存在过错,但乙肝检测存在医学上的“窗口期”问题,血液中心对小健感染乙肝负有责任。因此,法院判决两被告共同赔偿小健各项损失共计4万元。

  《侵权责任法》第59条规定: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伤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血液提供机构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