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毯上的青山绿水新青海亮相

22.12.2018  20:12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陈郁 摄影报道) 12月22日,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经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申报的“青山绿水新青海——西宁丝毛挂毯编织项目”如期完工。

  “青山绿水新青海——西宁丝毛挂毯编织项目”是青海省民协的会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人杨韶鹏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投身于青海传统的民间技艺——西宁丝毛挂毯的保护、开发与活态化利用上,把青海三江源年保玉则等自然人文风光织造成丝毛挂毯作品,把绿色环保的理念根植于作品内,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据了解,西宁丝毛挂毯技艺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青海已有上百年的发展传承历史。西宁丝毛手工挂毯自1860年传入西宁延续至今;属于地毯家族的三大派系之一的东方毯系。手工挂毯也称“宫毯”、壁毯。材质主要由羊毛、丝线、金银丝等组成,西宁丝毛挂毯作品在羊毛材质里加入一定比例的丝线,也称作丝毛挂毯,这种挂毯的特点是绒头长,色泽艳,构图典雅,富有东方情调。丝毛挂毯的工序很繁复,用桑蚕丝和羊毛捻线,用植物颜料染色的最大特点是色泽柔润自然,比天然色丰富多彩,且不脱色,利于环保。一幅挂毯的生产周期人工至少需要半年到几年之久,每一个工序的不精细都可能造成一件作品的失败,能完整展示的挂毯作品都应当做唯一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来对待。

  “今天展览的西宁丝毛挂毯作品既有青山绿水新青海系列作品、又有历年来创作的40余幅挂毯精品,都是我们青海民间文艺工作者辛勤创作的艺术精品,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宁丝毛挂毯的展览,一起欣赏青海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丰硕成果。”西宁丝毛挂毯传承人汪巧银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