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涟漪在指尖荡漾——记特殊教育工作者马小英

14.12.2018  08:52

  青海新闻网讯 有两种人的手指最灵活,一种是音乐家,他们的十指在琴键上跳动,于是就有了美妙的音乐;还有一种人就是特殊教育工作者,他们用手语同聋哑儿童交流,教会他们手语,他们用手写下板书,再一遍一遍教给孩子们知识。

  一只手轻轻抚摸另一只手的拇指背,表示一种“怜爱”,双手拇指、食指成“心”形,贴于左胸口,表示爱。从事特殊教育的马小英老师不记得自己的双手做过多少次这样的动作,但每一次手指的运动,爱就会在指尖泛起涟漪,再轻轻滋润到每个人的心底。

马小英为学生辅导功课。   一、

  在将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马小英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照亮孩子们前进的道路,用自己的爱感化着每一个学生。

  2001年5月20日,对于马小英来说,这一天是她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化隆回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马小英被任命为副校长。

  1998年9月化隆县在职业学校成立了聋儿特教班,毫无特殊教育经验的马小英成了7名聋哑儿童的启蒙教师,同样也成了7名孩子的妈妈。

  马小英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同孩子们交流和沟通,这些孩子都来自偏远农村,生活不能自理,由于肢体残疾,孩子们不能像其他健康的孩子那样在操场上打闹,在花园里游戏,孩子们更是听不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小鸟清脆的叫声。在无声的世界里,孩子们封闭自我,不与世界交流,因为先天的残疾他们无法享受快乐的童年。

  马小英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只要勤浇水,多施肥,终有一天都会灿然绽放。

  一开始,马小英和同事们以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主。她和同事们每人每月要轮流住校,除了上课,还要给孩子们洗衣服、喂饭。到睡觉的时候,还要领孩子们上厕所,大半夜起床查房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马小英还要背着喜欢尿床的孩子去厕所,给蹬掉被子的孩子把被子盖好……

  “孩子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心里明白谁对自己好。”马小英说。慢慢的,马小英和同事们打开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心灵,他们像阳光一样照进了这些孩子的心中。

  聋哑生谭索斯夫天生残疾,被父母抛弃,家里只有年老的爷爷和瘫痪多年的奶奶。这样一个没爹养没娘管的“野孩子”,在马小英的教育和开导下,渐渐打开了心扉。马小英像母亲一样教导他,他们两人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只有彼此能看懂的手语。有一次,谭索斯夫想回家去取鞋子,可是他哪里知道,自己的父母不会再回来了。马小英强忍着泪水,带谭索斯夫到县上的商店买了鞋子。谭索斯夫在那以后彻底变了一个人,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从一开始的打架斗殴、偷东西变得有礼貌,他开始用文字和点头的方式同村里人打招呼。在每次开饭的时候,他会把饭先端到爷爷奶奶面前。谭索斯夫的改变让村里人感到震惊,也让马小英得到了大家的信任。每当谭索斯夫的爷爷见到马小英,都会老泪纵横: “谢谢你们让我的孩子长大成人……”

  不仅是谭索斯夫的爷爷,很多残疾儿童的家长也对他们说着同样的话,同样对他们感激涕零,因为马小英和她的同事们把爱播撒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马小英默默坚守着心中那份责任和爱心,越来越多的孩子得益于马小英的教育。5岁的马彪是严重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伴随着智力障碍,马彪生活不能自理,不会走路,不会吃饭,甚至连上厕所都要老师料理,这样一个饱受疾病困扰的孩子,马小英默默为他做着一切,帮他进行康复训练,教他文化知识,几年时间马彪基本上能够生活自理了。

  马小英教会孩子们去热爱生命,她温暖的手触摸着孩子的创伤,伤口长出的是飞向蓝天的翅膀。在一生的特殊教育生涯中,马小英清清楚楚记得她教过的每一个孩子,她记得他们刚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也知道他们毕业以后过得怎么样。

马小英到残疾儿童家走访。

  二、

  1989年马小英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又在九年后主动要求到特教班任教。她说,有时候看到普通学校的老师也会心生羡慕,特教工作又苦又累,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工作需要她去做,但当孩子们欢快地围在身边的时候, “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看到孩子们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我就觉得我们受的苦,受的累都不算什么。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马小英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能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化隆回族自治县是国定贫困县,在贫困农村,如果一个家庭有了残疾儿童更无异于遭受灭顶之灾,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马小英他们开始了扩招学生的艰苦工作。

  在每一次招生的过程中,他们经常遇到各种困难。为了招到一个残疾儿童,跋涉百里山路是常有的事情。马小英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为了招到一个寺儿沟的聋哑儿童,他们被困在山里,雇的三轮车陷在泥沼里出不来,进退两难的马小英和两名同事在瓢泼大雨中赶到聋哑儿童家里的时候,浑身都湿透了。当家长看到这几位老师时,感动得热泪盈眶,立马把孩子交给了马小英他们。马小英每到一个村子,逢人就问有没有聋哑的孩子,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听是县职业技术学校特教班招聋哑孩子,家长们都放心地将孩子交给马小英。

  一个特教班终究不能解决众多孩子上学受教育的问题,2001年5月20日,化隆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这让残疾儿童们有了更好的成长园地。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小英他们就是在培养孩子们对前途的希望。

  为了让聋儿能够说话,马小英让他们用手感受她声带的震动来练习发音,就像安妮·莎莉文小姐让海伦·凯勒通过感受水的流动来学会“水”这个单词一样,马小英让孩子们通过实际触摸声带的震动来感受语言的产生。哪怕简简单单的一个字,一个词语,对他们来说都要练习成百上千遍,聋儿语音康复训练的难度可想而知。人类学会发音是通过大脑神经控制声带,再通过对听到的声音的模仿,进而进行语言交流的,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期听力受损,后天不进行特殊的训练,就会失去语言的功能,十聋九哑就是形容这一点。但马小英没有放弃,她知道只要经过科学的训练,孩子们就能说话。马小英是土生土长的化隆人,她的身上同样有化隆人敢闯敢拼、努力奋斗的韧劲。

  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学习,马小英还学会了手语,为了练习手语经常顾不上吃饭,练到手指抽筋是常有的事情。终于,这些孩子们能开口说话了,孩子们刚开始说话的时候非常生硬,虽然每一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发音不标准,但对家长和老师们来说,那就是世间最美妙的音乐。在成绩汇报会上,第一次听到孩子们说话的家长激动地流下泪水,他们用颤抖的双手握住马小英那双温暖的手,表示对她的感谢,更有家长把马小英比作孩子的再生父母。但马小英却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就是这样,一个谦逊的老师,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孩子们,孩子们的命运也因为马小英的出现而发生了转机。

  三、

  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后,多少次马小英放弃了节假日,带孩子们上街宣传,进行文艺表演,以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赢得社会关注,让更多的残疾儿童享受到教育;多少次她走进政府部门,一遍遍诉说残疾儿童们的困难,帮他们申请补助,争取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多少次她敲开亲戚朋友家的大门,寻求帮助,到处为孩子们募捐衣物、食物。

  在马小英等一线教师的努力下,特教学校逐渐生存下来,进一步壮大发展,这是由于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令马小英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向化隆特教学校伸出了援助之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弱势群体给予同情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特殊教育的工作队伍中。从一开始捉襟见肘的局面,到现在特殊教育的大好现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残疾儿童的身边充满了爱,充满了善良,他们的身边有整个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马小英和她的同事,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技巧,更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克服艰难险阻,努力生活。马小英坚信,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只是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需要做出更多的奉献和牺牲。

  韩克和华旦当智是脑瘫儿童,刚来学校时,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马小英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脑瘫儿童,一遍一遍地训练着他们,默默为他们付出心血,终于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韩克能够用粉笔写出漂亮的板书,华旦当智也能生活自理了。

  马小英每一次的康复训练,每一次不远万里的奔波学习,都是为了每一个她深爱的孩子们,马小英说“没有家里人的支持,我是走不到今天这一步的。”一向乐观开朗的马小英觉得自己亏欠家庭的太多了,非典期间,学校的七名孩子感染了严重的流行性感冒,一直高烧不退,马小英守了整整三天三夜,直到孩子们脱离危险才离开,回到家才知道自己的孩子也病了三天,为了不影响她的工作,在这三天里,她的母亲一直帮她照顾孩子。

  马小英不仅自己照顾学校的残疾儿童,她的父母也帮着她照顾他们。有次放暑假,马小英干脆把学校所有的孩子领到家里。马小英工作忙得经常顾不上自己的孩子,有一次,疲劳一天的马小英对生病的儿子说: “妈妈爱你,但是学校里不能没有妈妈啊。”儿子则对她说:“妈妈,我没事,那些娃娃比我可怜……”说完,母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与特殊教育学校一起走过的17年里,马小英先后获得了“青海十大杰出青年”“青海省总工会女职工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面对荣誉,马小英深情地说:“我所做的一切再平凡不过了,如果有一天,这些折翅的小鸟能够重新高飞于蓝天之上,那将是我今生最高的荣誉。”

我省残疾儿童可申请康复救助
    青海新闻网讯 12月9日,记者从省残联获悉,残疾人联合会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