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事件背后 感知发展脉搏

01.01.2016  14:03

  2015年的脚步刚刚走远,2016年的曙光已悄然升腾。近日,本报编辑部评出2015年青海省十大新闻。回眸“十二五”收官之年我省十大新闻事件,生态建设立法、扶贫攻坚、首个藏文搜索引擎面世等,记录着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映射出青海生态保护优先、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展示出青海调结构、转动力的坚定决心——

   年度新闻关键词:生态 扶贫 转型 改革 民生

生态:理念确立先行先试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只有保护好生态,才能形成我省持续发展、后发赶超的厚重优势,才能履行青海对人类、对民族、对子孙后代的重要责任,才能彰显青海对国家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贡献。在2015年本报评选出的十大新闻中,生态保护的内容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内容。

  2015年年初,《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3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省诞生的第一部省级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立法。

  2015年11月,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高度评价了包括“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确立,‘中华水塔’丰沛坚固”等在内的“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随后,省委召开常委会,部署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工作。

  新闻记录着历史,从一个个新闻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2015年青海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种种努力。

  2012年,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决策;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4年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当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总体部署、任务措施一步步具体明确之后,我省在继续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等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我省第一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及时出台贯彻中央政策的多个实施意见,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并以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为抓手,开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用制度来保证。2015年,我省制定实施《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将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贯穿其中,并对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作了详细阐述,这是对中央和省委相关决策精神的全面梳理,也是对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固化和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的生态保护更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明确指出“青海和西藏的主要区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世界第三极,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极大”。

  “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青海治青理政的新思路。”省委党校副校长、经济学博士马洪波认为,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青海绝不是坐等中央和东部发达地区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而是要紧紧抓住战略新机遇,在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调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的新路子,实现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青海国土面积的近九成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中,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等被划入限制开发区域,约占全省面积的58%,而禁止开发区域约占32%,这也就意味着,青海“半壁江山”已被纳入三江源保护区。那么,青海如何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的新路子呢?

  选择在三江源头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场。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形象地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六大理念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建设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是这六大理念的集中体现。

  建设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对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我省生态领域改革的重大牵引。

  有业内人士分析,建设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有利于强化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国家地位,更好地实现对这一区域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和整体修复。其次,三江源地区也是我省的重点扶贫地区之一,国家公园的建立将通过建立起牧民群众发挥生态保护主体作用并获得稳定收益的机制,不断激发当地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最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通过实现国家统一行使重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将在我国首次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一直关注青海及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的民间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赵翔表示,青海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又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批准建立国家公园的省份,生态保护决定了青海的定位和目标,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彰显出青海的美丽和潜力。

扶贫:第一号民生工程

  2015年7月29日,中共青海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专题部署扶贫工作,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整体脱贫步伐的决议》。

  2015年9月1日,《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正式施行,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2015年12月28日,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我省出台实施《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

  “这是青海历史上第一次在省委全会上专题研究扶贫工作。”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正军说,为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步入小康社会,2015年,青海吹响扶贫攻坚冲锋号,扶贫进入依法推进的新阶段,扶贫成为第一号民生工程。

  2015年,我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6811元,比2010年底增加3347元;2015年,我省共落实各类扶贫资金54.67亿元,较上年增长70.58%,是历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2015年,国家将我省列入全国6个旅游扶贫试点省份,6个光伏扶贫试点省份,全国“电商扶贫双百示范行动”试点省份。

  对于扶贫工作来说,2015年注定是要书写进历史的一年。马正军说,青海集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身,全省46个县(市、区、行委)中,戴贫困县“帽子”的多达42个。同时,青海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扶贫攻坚任务重,成本大。为此,青海以超常规的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创新机制,率先在全国将财政资金切块到县,将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调动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全省360个乡镇配备专兼职扶贫干事,走在全国前列;完善扶贫开发考核机制,全省2015年39个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中,扶贫工作一项占68%的权重,也就是说,扶贫工作缺位,政绩肯定不合格!

  如果说,省委全会专题部署扶贫工作是这场攻坚战的启幕,我省出台实施《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就是明确“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再抓一年巩固提高”,动员全省力量,扎实开展脱贫攻坚的组合拳。

  深入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部门应该怎么办?

  马正军表示,就是要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异地搬迁、生态保护、探索资产收益、发展教育、医疗保险和救助、农村低保制度兜底共“八个一批”为脱贫攻坚路径,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措施。我省将分别制定8个脱贫攻坚行动计划,9个行业部门专项扶贫计划,以“1+N”模式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扶志”还要“扶智”,确保青海脱贫攻坚“先行一步”。  

  

 

转型:供给侧改革带来新动力

  2015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有效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新常态发展新格局,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新战略。供给侧结构调整所推动的“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也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和新视野。

  这一年,我省实现盐湖卤水制取电池级碳酸锂;这一年,中国光纤产业中首个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的范例,西北地区首个光纤产业项目落户青海;这一年,我省开发出全球首个藏文搜索引擎,青海藏区大跨步进入电子信息时代。

  创新驱动,强基础,补链条,我省狠抓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2015年,我省建成光伏产品检测平台、硅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启动实施100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1%。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16户铁合金、8户水泥企业余热发电项目建成运行,乐都烁华铁合金余热发电项目再创我省铁合金行业能耗及排放新低;单晶、多晶电池平均转换率达到19.6%、18.1%,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聚焦前沿,紧抓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重大机遇,推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的发展,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青海政务、民生、生态、工业“四朵云”,支持柴达木云数据中心、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打造“柴达木—华夏之心”;中国移动(青海)海东数据中心正式启用;大力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智慧照明、生物医药、软件开发等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创意+科技、企业+服务、网络+金融等新模式加速形成,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的供给现状是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无法适应下游产业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结构,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从供需两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予以切实解决。因此,要明确定位、找准站位、提早抢位,创新进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去产能、降成本、上技改、补链条、强管理、促创新”一系列重要举措,落脚于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自我创新的新道路。

改革与民生:“获得”才是根本

  无论是生态保护、脱贫攻坚还是产业转型,“改革”的要义都蕴含其中,而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才是一切的根本。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我省施行《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到2020年,我省要基本建立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4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这一年,全省“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启动,各族党员干部热情响应、广泛参与,自觉以尕布龙同志为榜样,认真查找不严不实表现。

  这一年,我省最后3.98万无电人口全部用上电,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目标如期实现。

  这一年,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成功实现试通水,这一跨流域调水项目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

  这一年,可圈可点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说一万,道一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才是根本,这一目的让这些看似内容不同,涉及人群不同的事件有了同一个出发点和同一个落脚点。

  再见,2015;期待,2016。(花木嵯)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