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圣湖神源之七:彭毛一家低碳高效的游牧生活

30.08.2015  09:08

   (记者 崔永焘 摄影报道) 在布哈河一条大一些的支流拍摄日落时,路边一顶帐篷边有个孩子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真诚请我们去喝奶茶,于是我们结识彭毛冬措一家,真切感受了他们低碳高效的游牧生活。

  暮色中彭毛冬措家的牦牛毡帐篷。

  这里是他们夏季放牧的草场,被称为“夏窝子”;而“冬窝子”才是他们固定的家。崔永焘摄

  26岁的彭毛冬措,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说没读过书,在城里打工过,所以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崔永焘摄

  神秘的向导终于出场了。向导谢永德与彭毛的孩子(左一、左二)、外甥女(中)、外甥(右一)合影。崔永焘摄

  西宁市民谢永德是位摄影发烧友,在经常交流拍照体会与感悟中,和记者成为朋友。此次“探访圣湖神源”系列报道,谢永德除了义务担任向导外,全部行程的数千公里,是他用私车友情驶过的。谢永德曾在天峻县做过事情,离开后,一直放不下对那里神山圣水及当地多位热情好客藏族朋友的牵挂。只要能抽出时间,就会去天峻县转上一圈,“净化”一次心灵。

  在此,让我们对他说声感谢,感谢他对本次“探访圣湖神源”提供的无私帮助。

  彭毛冬措手脚利索地为我们端上她自己制作的油炸和烤制面食,及各种各样包装精美的小食品。在她烧奶茶的过程中,孩子向她“告状”,说表姐欺负他。彭毛冬措笑咪咪地告诉孩子,这点小事自己解决。崔永焘摄

  在我们品尝香喷喷的牦牛奶茶时,彭毛冬措热情地将各种食品递给我们,还再三道歉说没羊肉招待我们,要我们过10天再来,那时丈夫放牧回来,就有肥美的羊肉可以吃了。交谈中得知,彭毛冬措家的牛羊约300来头只,在牧区,这个数量不算多。

  除了热情的彭毛冬措一家外,在数千公里的行程中,我们还走访了十几户牧民家庭,他们的牛羊数量都不算多。向导“天峻通”谢永德介绍说,如今天峻的牧民都是讲究草场的科学载畜量,再不像以往那样认为牛羊数量越多越富有。繁育的牛羊一般两三年就可以出栏,为减少对草场的损耗,很多牧民一般不再养马,而是一台皮卡、一台轿车;或一台皮卡,一辆摩托车。只有在大山深处的草场,实在无法通行的,才用马做交通工具。

  这位在山顶放牧牛羊的“卓玛”,摩托车就放在了山脚下。崔永焘摄

  看上去漫山遍野的牛羊“大部队”,是草场相邻的多家人牛羊各自做好了记号,合在了一起的,这样节省了放牧人力。诚实的藏族牧民,只收取商定好的代牧报酬,绝不会把代牧牛羊繁育的牛犊、羊羔贪己胡。在俊秀神奇的布哈河源区,人与人之间这种百分百的信任,简单而美好。崔永焘摄

  这种看上去漫山遍野的“大部队”,牛羊的数量会有上千头只,多是相邻的牧人或亲戚之间将牛羊各自做好记号,“合作生产”解放劳动力。崔永焘摄

  敬请关注本网“探访圣湖神源“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天峻,捧着金饭碗坚守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