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圣湖神源之八:天峻,捧着金饭碗坚守清贫

31.08.2015  10:20

   (记者 崔永焘 摄影报道) 今年,青海旅游的利好消息不断传来,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的数字在刷新着历史最高记录。当然,天峻县也在发展旅游业,但那种有限度的低调发展,难免有捧着“金饭碗坚守清贫”之嫌。

   这匹骏马,像不像是在飞翔?崔永焘摄

  布哈河的一条支流。崔永焘摄

  天峻县官方网站的消息说,今年,天峻县神湖之源3A级旅游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当地也在发展旅游业,但东与青海湖,西与盐湖相比,明显地低调而相对冷清。

  有心的读者,如果从头至尾读了我们的“探访圣湖神源”系列报道,肯定会从一个个侧面感受到,天峻县从官方到民间对生态环境爱护像爱护生命一样的高度。

  暮色中,喝完洁净的溪水,再顾影自怜——这里到处都是“天空之镜“啊!崔永焘摄

  无名的山峰,读不尽的丰富内涵。崔永焘摄

  不一定非到天峻的真正石林,才能见识到石林。这样的石林“小品”,在天峻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崔永焘摄

  草原上的小花。崔永焘摄

  天峻县是出产煤炭的,当年曾有过县城就是大煤场与煤炭转运站的风光与富足。可执行起“生态先行”的命令时,当地是少有的淡定与从容。

  在开始做探访圣湖神源系列报道之前,本网记者曾做过这样一条报道: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牵头,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环境监测中心和青海大学参与的祁连山南坡矿区及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了专家论证。报道所说的“祁连山南坡矿区及受损生态系统”就包括天峻县。

  天峻草原。崔永焘摄

  天峻草原的雄鹰。崔永焘摄

  保护生态、生态修复,还要发展地方经济,貌似是只能发展旅游了。旅游是眼球经济,天峻现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如果拿到网络或其他媒体上,随便来一波有创意的“有图有真相”,就可能带来一波又一波黑压压的游客,可那么多的游客来了,住哪里?吃哪里?草场不是盐湖,盐湖即使踩出了最底层的盐泥,一场大雨就可能恢复。草原植被的下面,仅仅是一层二三十厘米厚的泥土层,一旦遭到破坏,永远不可能恢复。假如那样,为青海注入一多半水源的布哈河,将可能会是“小黄河”!假想一下,“小黄河”肯定会把青海湖变成个大的黄泥坑……

  东与青海湖、西与茶卡盐湖旅游业的热闹空前盛况相比,天峻旅游的冷清与低调,可能就是当地党委政府部门的最大政绩——采访中,当地的不少有识之士告诉记者,天峻目前最好的发展,可能就是严守生态与环保“纪律”,以不发展来求发展。

  离开天峻县城前,记者在一栋其貌不扬的小楼前,看到了两排郁郁葱葱的半大松树。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些松树,是多年前一位在这里工作的干部带头栽植的。为让这些娇气的松树成活,植树的人们同样做了不少努力。对这些好看的松树,群众有个口头名称,叫“某某(那位带头植树干部的名字)树”。

  这名干部是谁,目前在哪里工作,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群众自发用相关人名为树木命名的作法,在西北地区已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历史先例。大的,如“左公柳”(左宗棠将军带人栽植的柳树);“李广杏”(李广将军带人种植的杏树)……小的,近的,再如青海省大通县的一位县领导,在全民大炼钢铁砍伐林木的年代,不仅不让任何人“动”东峡林场的原始次生林,还带领干部群众在娘娘山前种植了大大一面山坡的落叶松。在那片落叶松林边,尽管没有一块纪念那位县领导的纪念碑,可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谁为官一任,能呵护、延续一方生态环境的长久和谐,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就会为他筑起一座永恒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