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陋习让清明节更“清明”

09.05.2014  06:0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人们总要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寄托哀思。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供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但在墓地燃香放炮,可能造成火灾(28日西宁纳家山林场就发生了一起扫墓引发的火灾,烧毁各类苗木900多株);大量使用冥钱,纸灰烟雾,极易污染环境;甚至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荒唐地给死者送纸扎的“豪宅”、“轿车”、“家电”等,直接造成物质浪费,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

  清明祭扫,本意是抚远追惜,感恩先辈。通过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表达哀思,获得内心平静,并促使后人记住先人,更加珍爱生活和他人。因此,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几许默哀、一番静思,足以表达祭奠全部,过程简洁、情感饱满,仪式肃穆、内心丰盈。因此,清明时节表达生者对逝者的追忆,形式或不可少,但要移风易俗;内容更要健康,实现文明祭扫。

  在倡导科学与文明的今天,解决清明陋习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宣传教育部门应加大宣传健康文明风尚的力度,倡导一些积极文明的祭奠方式;社会管理部门要对扫墓活动加强管理,制止那些污染环境的产品生产和销售,防止火灾隐患的滋生,对利用迷信活动诈骗钱财的行为更要严厉打击,决不手软!

  “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英灵。”愿大家在表达哀思之际,能节俭、环保,从自身做起,树立科学文明祭奠风尚,让清明节更加“清明”。(作者:孙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