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之乡:在红色传统中再放光芒

12.12.2014  13:40
核心提示: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镇红光上村原名赞上村,曾是被俘的红军西路军战士的“苦役之地”。村子背靠气势雄伟的公伯峡水电站、险要的奄古录拱北;村里有由红军西路军战士修建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镇红光上村原名赞上村,曾是被俘的红军西路军战士的“苦役之地”。村子背靠气势雄伟的公伯峡水电站、险要的奄古录拱北;村里有由红军西路军战士修建的红光清真寺、红光小学和十八座庄廓院以及西路红军纪念馆等红色历史遗迹。

  但是,由于公伯峡水电站建设时,村里的250亩耕地被征用,剩余耕地人均不足0.2亩,农业生产发展一度受限。村支书马乙四夫认为,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利用黄河谷地较好的光热条件,发展特色养殖业,是红光上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于是,红光上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带领全体村民开始走上了一条思路清晰、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

  (一)

  2008年,马乙四夫被全体党员选举为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没有党员活动场地,马乙四夫赶紧筹措了6.7万元资金,解决了修建党员活动室的土地征地和建设费用,建起了村里党员们自己的活动室。同时,也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医务室、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场所。

  马乙四夫是个有心人,他注意收集当年红军战士和当地群众当年同甘共苦的遗物和口述资料;从年逾80多岁的马亥力录等老人的讲述中,详细地了解了当年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巧妙地在建筑物和各种器具上留下红色标志的往事。于是,村里决定,在红光清真寺创办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他对村民们讲,我们种的土地是红军开发的,我们住的庄廓是红军修建的,村里的小学校是红军修建的,我们做礼拜的清真寺也是红军修建的,我们一定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红军精神代代传下去。

  村民们纷纷解囊,募集资金10多万元,并积极捐献革命遗物;村里组织人员辗转河西走廊、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高台西路红军纪念馆等地,行程2000多公里,收集西路红军的有关资料和遗物,于2009年在寺内修建了全国首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发展红色旅游创造了条件。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投资560万元,占地40亩的红光清真寺展览馆建设项目启动。如今,红光清真寺已经成为全国、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二)

  旅游要发展,环境是关键。公伯峡水电站建设期间,村民们纷纷投资建起了门面房和出租房。后来,随着电站的竣工,施工人员急剧减少,长期的无人管理使集镇和村庄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

  2013年,红光上村被列入青海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于是,村两委提出“红色文化与撒拉民俗相结合”的建设构想,村里成立了党团员志愿队,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树木浇水管护等工作。通过先期垫付资金、出工出力等方式,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最大程度地使困难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

  两年来,在援建单位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共完成投资1044.42万元,实施了墙体抹面、墙顶扣瓦、土墙改砖墙、庭院大门更换、危房改造、道路硬化、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文化广场建设等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村庄管理制度化、环境优美、产业发展的示范村建设目标,红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显现和传承。

  在“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抓住由省金融办帮扶的契机,积极衔接沟通,最后由国家开发银行为红光上村一家企业和32家农户提供了700万元的贷款,鼓励群众积极创办企业、开农家乐和外出经营餐饮业,这为下一步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做好了资金和物质上的铺垫。

  2009年,红光上村第一家“红光村撒拉人家”农家院开门纳客,以此拓展旅游线路和服务项目,把循化一日游延伸到“循化西部红色游”和“公伯峡景区水上游”等两日游项目上。经过两年的努力,红光上村已有8家“撒拉人家”农家院。累计接待游客12100人(次),经营户户均创收6000余元。

  2010年,村支书马乙四夫利用公伯峡库区的水域资源,创办公伯峡库区水产养殖公司,投入资金近200多万元,加工养殖网箱135个,修建饲料库、职工宿舍280平方米;当年投放鱼苗18万尾,村民马吾麦日、哈七麦、马玉良等26人在公司实现就业。

  马乙四夫说,村里正在实行“全村农户入股,由公司负责运作,农户负责监督,年底如期分红”的创新模式,优化红光上村的产业模式和经济结构,带动村民积极创业,进一步扩大就业面,彻底改变撒拉族农民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大力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金秋时节,走进红光上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干净整洁的硬化街巷,美观和谐的民居院墙,文化底蕴浓厚的撒拉族庭院,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设备齐全的村综合服务中心,还有红色文化浓郁的村民广场,让人流连忘返。

  听着从不远处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望着在广场上健身、锻炼的村民和休闲廊亭内闲聊的老人,还有文化墙上那“红军挺进祁连山”、“军民携手劳作”等系列宣传画,使人心潮澎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紧紧地握着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那双有力的大手,笔者深深感到,在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红光上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