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文化种子 结下惠民果实

05.01.2016  09:02

   热闹非凡的社火表演、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激情澎湃的歌咏比赛……时代的车轮飞速旋转,越发丰富的生活与理想,让人民群众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更为薄弱,缺项和短板更多。个别地方的“文化大餐”只与年节“偶遇”,让农牧民群众觉得并不“解渴”;还有的地方,则以数字来确认,凭简报来证明表面热热闹闹,光鲜靓丽,其结果只是徒有形式,不求效果,让群众文化建设与群众实际需求成了“两层皮”。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号准群众需求的“脉”。

  “输血不如造血”。相比而言,“种文化”比“送文化”更有效、更长久。只有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农牧区大地,让农牧民自“种”自“收”,才能激发群众文化的内生力,才能让群众文化活力迸发。

  伸长“短腿”、补齐“短板”。让文化不再仅仅是城里人独享的盛宴,不再是虚无飘渺、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成为激发和实现梦想的“魔法”,让文化的阳光照进越来越多农牧民群众的生活里,需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需要创造更新更好的文化形式,为群众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让人民群众从曾经的旁观者转变为现在的参与者,以更大的舞台、更先进的设备、更好的艺术指导,把群众文化进一步发展与张扬;需要继承和改造传统文化形式,使其充满时代气息和活力,同时不断提升群众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活动水平,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群众文化活动的“遥控器”真正握在群众手中。

  群众文化,为人民而坚守。群众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由此而创造更美的生活形式,赋予艺术以更崇高的意义。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让群众文化的种子深植于我省农村牧区这片温热的土壤,通过悉心地照料与培育,结下惠民果实,奏响一曲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的文化惠民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