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青海绿保护青海蓝

20.10.2017  09:25

  青海新闻网讯 

  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大地上,无数人守护着青海绿色,保护着青海蓝,今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王斌:荒山穿了绿衣裳

  春天种树、夏天灌溉、秋天挖坑、冬天防火。作为一名护林员,王斌一年四季围着树转。27载季节交替中,他的青春逐渐消逝,付出了很多艰辛与汗水。1990年,王斌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壮小伙。初到西宁北山,王斌只觉得山上光秃秃的,风很大,扬起的尘沙打在脸上有些生疼。

  “开始我的工作是修路,一年后开始种树。”王斌回忆说,那时的北山上只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后来,大家齐心协力修好水泥路,然后开始种树。

  修路难,种树更难。起初种树时的艰辛,王斌记得很清楚:“土质差、土质硬,挖坑很费劲。山里风很大,我们前一天种的树,第二天全被吹倒了。”王斌说,因为北山的土层不存水,水刚浇进去,马上就流走了。为了把树种活,大家要打洞挖深坑,还要连续浇水。

  后来,参与种树的人越来越多,不论是省上领导还是普通群众,人人动手植树。大家拿着锄头挖、用铁锹铲,顺着山势边修路边植树。如今的西宁北山已郁郁葱葱、树木枝繁叶茂,风沙小了,雨水多了,西宁人的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现在每天就像住在森林里一样,听着鸟儿叽叽喳喳叫,看着野鸡野兔跑来跑去,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可美了!”王斌说,北山上的树就像他的孩子一般,眼下冬天就要到了,他会和护林员们加强巡逻做好防火工作,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片绿色财富。(作者:刘雅勤)

   李毅:不光要绿,还要更美

  祁连路、宁大路、朝阳公园……不经意间,这些地方的城区景观就变了个样,这是西宁市的一个缩影。从事绿化工作15年,李毅负责的绿化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植树增绿,而是提升景观,美化城市。

  说起现在城区绿化方面的变化,38岁的李毅深有感触。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的李毅,刚开始从事绿化工作时,什么都不懂,他跟着同事学习时才发现,这是个技术活,从起苗到栽种,各个环节都有技术性的要求。

  前几年,在空地上栽种树、补种树是他工作的重心,主要就是给街道增加绿量。今年,城北区的街景绿化面积已经达到60公顷,如今他心中对绿化的定义不再是种树种草,而是如何美化城区,打造更多精品街景。

  “不光要绿,还要美。”采访时,这是李毅常说的一句话。李毅说,这两年,为了提升改造街景,更换了苗木品种,栽种了紫叶矮樱、偃伏莱木等植物,街头不再是单一的绿色,有了色彩的点缀,城区更显朝气。

  “看到有人在街头景观旁拍照,我们心里暖暖的,这是大家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李毅说,街头、道路、广场、公园等地,有了精致的园林艺术景观,市民可以出门见绿、移步见景,拥有更多获得感。(作者:孟晓敏)

   李俊海:栽种苗木走绿色致富路

  今年55岁的李俊海,是村里的苗木种植大户。1993年,见村里的一大片地无人承包,李俊海便承包了土地种起了庄稼。

  后来,李俊海见粮食收益渐渐降低,便将眼光转向种植苗木,而后查阅资料、咨询朋友购买了云杉树种。令他没想到的是,小树苗刚长成,就有不少绿化工程的老板陆续问价订购,苗木生意开门红,让李俊海一家乐开了花。

  苗木生意越做越好,李俊海乘着好势头扩大了种植面积,增加了青杨等新树种,大规模的苗木种植消息很快传遍了湟中县的各个乡镇。

  起初,李俊海的苗木仅仅销往湟中、大通等西宁周边地区,渐渐的,内蒙古、甘肃等地农牧局、绿化处等部门也会到他家订购树种。

  “种了17年的树苗,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多亩,每年看着新树苗送往青海甚至西北多个地区,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李俊海说,村里的乡亲见他卖树苗致富,也开始栽种苗木,绿色生意不仅富了自己,也让乡亲们富了起来。

  今年,李俊海看着自家的树苗一株株装上车,被运往湟中、大通、海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等地,他的内心无比自豪。“各地山上的树木基本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目前,我打算更新树种,将重点放在城市绿化上,让我的树苗进城。”李俊海说。(作者:郭红霞)

   索索:守护绿色,好生活开始了

  利转型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

  几年前,他和家人响应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号召,从牧区搬到玛多县城居住。与此同时,他把家里的五十多头牛以股份的形式,送到了牧业合作社。在合作社,他的家人每年既可以打零工挣钱,还可以收到年底的分红。

  去年7月份,索索主动申请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按照工作要求,他每个月要到黄河源园区鄂陵湖以东的地方,对湖泊、湿地、草场、动植物等相关情况巡查并记录。他说,工作虽然辛苦,但是一想到要保护的是家乡的草场,付出也是值得的。

  索索说,现在他一年能挣七八万元,加上妻子的收入,一家人的收入也不少。今年39岁的他,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老人腿脚不便,好在县城附近的医疗设施完善,看病比以前方便。此外,他的女儿可以就近上学,可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好政策给了我们好生活,我们牧民的好生活才刚刚开始。”索索说,以前在草原上生活,收入不稳定,完全靠天吃饭。搬到城里以后,他发现城里的生活设施完善,工作机会更多,选择性也很大,更加坚定了他留在城里发展的决心。(祁宗珠)

   普布:隆宝成为了飞鸟的乐园

  眼下,草色渐黄,正是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热闹的时节。上百只黑颈鹤在隆宝湿地聚集,在湖里练习捕食,在空中练习飞翔、盘旋的技能,期待一场远行。

  黑颈鹤要去东亚、南亚、东南亚等气候偏热的地方。为了迁徙,黑颈鹤爸爸、妈妈必须带着刚出生一两个月的小宝宝忙个不停。保护区工作人员普布说:“拍打翅膀、起飞、盘旋、俯冲捕食,这些都是小黑颈鹤必备的迁徙技能。”

  最近这几天,普布和同事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对保护区内还未迁徙的黑颈鹤作了一次种群分布调查。调查发现,保护区里还有80多只黑颈鹤没有迁徙,好在它们起早贪黑不停地练习,迁徙的日子也快了。

  普布说,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来隆宝湿地繁殖下一代的鸟类不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群上都增加了。

  今年,保护站组织国际动物专家、志愿者对保护区内的动物生存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黑鹳、赤麻鸭、白鹭等动物会在每年季节性地选择到隆宝生活。

  “我们的目标,就是保护好每一只来这里的飞鸟,让他们安全度假,让隆宝成为飞鸟栖息的乐园”普布说。(作者:祁宗珠)

   郜文彬:巡护时见到了不少野生动物

  郜文彬第一次进山巡护的时候,认出了不少野生动物,有狼、岩羊等等,但是刚刚参警的他还是闹了不少笑话。

  刚刚加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的郜文彬,第一天出警,把大看成了老鹰,把藏野驴看成了马。目前,郜文彬和森林公安局的同事,跑遍了三江源保护区曲麻河保护分区的山山水水。

  郜文彬对动物的认识已经不单单停留在大翅膀下的白色花斑纹,以及喜欢列队出行的棕褐色藏野驴群。他说,9月29日,他和同事上山巡护的时候,再次看到了不少动物,有成群的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还有岩羊。

  作为森林公安民警,日常巡护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把当地野生保护动物的种群分布特点、迁徙情况作出摸底调查,为今后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作出预判,作出巡护计划。

  去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森林公安也正式成为国家公园管理的重要部分,他们有了新的办公场所、新的巡护车辆,民警开展日常巡护以及办案的效率大大提升。(作者:祁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