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 新春走基层】蔬菜大棚里的“互联网+”

05.03.2018  16:43

西宁市城中区总寨塬高原型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樊永涛  摄影报道)嫩绿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仲春时节,西宁市城中区总寨塬高原型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连片的蔬菜科技大棚里充满生机,但是奇怪的是,大棚里却看不到忙活的工人,一名技术人员正用手机在监看大棚里的各项数据。

  当传统的温室大棚连上互联网,蔬菜种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管理人员拿起手机,动动手指就知道大棚内的温度、湿度……

  示范园大棚中,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马永福正在蔬菜大棚里例行巡检,忽然接到来自同事的手机短信,告知大棚内温度偏高。马永福随即开启了蔬菜大棚的遮阳板。

  原来,大棚内安装了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技术员不在大棚内也能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同时还能实现自动控制。“如果温度低了,自控系统将自动给其加温;如果水分含量低,大棚内的滴灌系统会自动打开;不需要阳光时,就把遮阴系统打开。”马永福告诉记者温室物联网的运用,比原来人工做更省时省力。

  记者注意到,蔬菜旁边竖起了一个个监测仪,土壤的温度、湿度一目了然。即便在千里之外,技术员只要坐在电脑前或拿着手机,就能对蔬菜基地了如指掌,进而管理整个大棚。“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原先凭经验、靠感觉的蔬菜种植,变得更加精确。”马永福说,农业管理实现了智能化,农民也成了高科技的掌控者,利用科技信息发家致富。

  记着了解到,温室物联网信息建设,不仅可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还可以使农户通过手机、计算机等网络终端控制生产环境的设备开启及关闭等功能从而实现农业种植信息化、远程管理智能化,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我们对300栋温棚实施了滴灌及小型农耕机械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体现了节水、省工、高效、增产、增效等优点。”马永福说。

  该示范园不仅有了智能大棚,还引进更多科技元素让种植出的蔬菜更加绿色,更加安全。“我们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把农产品从种植、加工、检测、物流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实施监控收录形成唯一的一个二维码,为消费者通过各类智能终端对二维码扫描获得农产品的来源信息,形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马永福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该示范园应用第三方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购销,用户可通过上网订购,配送站限时限点,将新鲜蔬菜送到顾客手中,还采用“生产基地+直销点”和“农超对接”的发展模式,从源头减少中间环节,产品主要投放水井巷、莫家街市场、城南市场及各大超市和集贸市场,有效缓解了市场蔬菜供给压力,充分发挥“菜篮子”建设优势,使广大市民感受到平价蔬菜的实惠和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