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催生发展新动力——海东市推进“四个全面”系列报道之五

10.01.2016  22:46

   作为“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2015年,海东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的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全省深化改革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改革“高地”。立足实际,主动作为,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促使各项改革扎实有效开展,初步形成了海东特色和亮点,不断催生改革发展新动力,各个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市级政府机构完成精简合并,各部门“三定”方案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已公布实施;六县(区)事业单位总体精简100个;先后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五轮清理,取消下放128项,保留104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健全完善了“大财政”运行机制和综合预算管理;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借助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主办了秦商大会、亚欧论坛以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项目推介招商活动。企业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全市新设企业4388家,新增企业数占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数的54%。通过整合乐都、平安两区原有资源,组建了市级公交集团和水务集团,投融资模式进一步创新,全市筛选了38个项目纳入PPP项目库。

  同时,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红线和重大环境风险保险制度正在试点中,建立了定期排查制度,启动了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强化网上在线监督,健全完善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良性机制。编制完成市级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出台实施了城市规划区基准地价、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

  社会体制改革效果显著。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展顺利,13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纳入国家综合试点范围,新农合实现了市级统筹,基层综合改革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切实加大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力度并积极谋划市场化运行机制,制定了海东市新闻媒体管理办法,健全规范了文化旅游综合执法监管机制。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分门别类制定了“一方案六办法六细则”,乡镇金融服务站全面建立,农村金融指导员、联络员、特派员全部配齐,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六类”产权登记抵押贷款工作进展良好,“三农惠民”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全部到位。

  在深入谋划国家节能减排财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两个“国字号”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海绵城市、循环经济标准化等11个国家级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