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

19.12.2018  16:13

   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光谦,青海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一、十二届民盟中央副主席。

  200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积极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2012年,国家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18年初,教育部推动部省合建,加大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力度。

  18年来,包括我在内先后有4位清华教授出任青海大学校长,四所支援高校先后精心挑选19名高层次、高素质的专家教授出任院系负责人,无数的支援高校师生活跃在青海大学校园,对口支援各领域已结出累累硕果,青海大学的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社会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已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西部普通高校发展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以清华大学为核心的团队式帮扶青海大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高校帮扶中西部落后地区高校中的比较典型的例子。东部高校组团式对口帮扶西部高校跨越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以国家的大力支持为契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把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延续下去,为西部地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赵静整理)

   把改革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根”与“魂”

  李晓南,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三江源是“中华水塔”,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坚定“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把改革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根”与“魂”,开展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形成了以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谐稳定为“主干”和“骨架”的生态文明改革布局,先后实施了一批原创性改革,确立了依法建园、开放建园、质量建园等9个理念,逐步形成了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等15个建设体系,构建了国家公园“一园三区”生态保护和管理格局,走出了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之路,为我国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新时代充满新机遇。青海发展的绿色底板愈加清晰,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把握优势、补足短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担负起生态责任,以改革斗志砥砺前行,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实现“一优两高”战略目标做出新的努力,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青海新篇章。(宋明慧整理)

   传统青稞产业要升级成现代高值产业

  吴昆仑,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培养拔尖人才。

  经过这么多年研究,我深深地感到,要实现青稞的多元化利用,产业升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青稞的产业化需要通过进一步落实党的强农惠民政策,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青稞产量和提升品质,稳步提高青稞的供给能力,牢牢巩固青稞作为藏区主粮的地位,这样才能确保青藏高原藏牧民的粮食安全。

  同时,进一步挖掘青稞的多用途功能,大幅度提高青稞产业的效益,是推进青稞走“高值农业”发展道路,助力“一优两高”战略实施的有效措施。

  未来,我们更要进一步开展和加大青稞饲料化利用程度,推进农牧生(生态)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步伐。积极发展青稞苗期青苗饲料化利用,加强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我认为提高青稞青苗结合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是构建青稞“春放牧、秋收粮、冬补饲”,“农牧生(态)”三结合,协同发展的高效体系的有效措施,也会是高原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理想模式,因为这样不但发展了青稞产业,而且促进了高原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

  不仅如此,我们要立足青稞的资源稀缺性和营养健康性,发展精深加工,提升青稞的产业化开发水平。要提高青稞附加值,提升青稞的产业化开发水平,延伸产业链,促进青稞产业的提质增效。今后我们将通过“高产粮用、保障供给”,“粮饲兼用、以农促牧”和“精深加工、提质增效”等青稞的多元化利用,以粮用为基础,拓展青稞用途,达到推动青稞产业走“高值农业”发展道路,提高人民群众营养健康生活水平,带动深度贫困藏区脱贫摘帽,共享幸福生活。(宋翠茹整理)

   为幸福未来甘做一粒“铺路石子”

  刘文军,省公路建设管理局大力加山至循化项目办主任。参加交通公路建设工作27年,参与了省内重点干线公路建设,先后荣获省交通运输厅“感动交通人物”“中国好人”等称号

  作为一名青海交通人,我有幸见证了青海交通发展的“高速度”。40年来,在青海大地上,一条条土路变成高速公路,并逐渐成网,乡村硬化路修到了农院门口,田间地头,牧区定居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方式,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各种等级的公路、铁路、航空线路,拉近了青海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距离,使青海不再遥远。交通不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也加快了人口流动,观念多元化,为人们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

  新时代不仅需要完善的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更需要全体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大的同心圆,它是国家、社会和公民所遵守的共同原则。一个社会只有形成共同的,处于核心领域的价值观,才能够凝聚人、吸引人,形成人人向往,社会协同,国家富强的局面。省委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面向未来,在交通建设上我愿意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再出发,同时也愿意继续发扬新青海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修到哪里就把精神文明和优良作风带到哪里,为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创造美好生活甘做一粒“铺路石子”。(魏爽整理)

   一辈子坚持的事

  索有瑞,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青海省首届“青海学者”称号、2017年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青海省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得者。

  我在青海工作了近38年,算是改革开放40年来青海省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也在工作中逐步体会到了政府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对科技项目、科技平台建设等的加大投入。

  20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青藏高原生态经济林浆果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能够让咱们省的高原特色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不光产生经济价值,还有生态价值,这是我一辈子都坚持的事。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我的科研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接下来将继续以生态保护、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经济协调发展和人才培养为目的,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方向,通过在生态建设、大健康产业的示范与发展、脱贫致富、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改善脆弱生态,带动生态保护;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同时通过生态经济林产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地方技术人才,也吸引更多有志学者扎根高原,推动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让荒漠变绿洲、荒山变青山,成为产业升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也坚信,青海的明天会越来越好!(王臻整理)

   绿色发展绘就西部矿业新底色

  张永利,西部矿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西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17至2018年度全国优秀企业家,青海省第八届优秀企业家。

  西部矿业集团因颇具传奇的锡铁山铅锌矿而发展崛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公司总资产增长73.47倍,销售收入增长70.37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近三年,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管理创新、绿色发展和实体经济,全面实施“做强矿山主业、做精冶炼产业、做优盐湖资源、做实新型产业”战略布局,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引领企业从低谷中走出,重新走到了行业前列。

  有序推进青海铜业10万吨阴极铜、玉龙铜业改扩建工程等重点工程,发展后劲日益增强。镁产业实现产量质量“五个世界第一”,茶卡“大青盐”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新型产业利润贡献率持续增高,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生产单位成本持续走低,产出效益稳步增长,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发展的动能日益增强。公司5个精准扶贫联点村已有4个实现脱贫,近三年公司参与济困救灾扶贫资金近5000万元。截至目前,公司资产总额59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实现经营利润21亿元,效益达十年来最好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持续推进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在新的起点上再做新标杆。(花木嵯整理)

   根植高原医学沃土努力实现三大目标

  吴世政,省人民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千人计划杰出人才,我国高原神经病学学科带头人,创建了国际唯一的高原脑病研究治疗中心。

  我工作的青海省人民医院走过了91载春华秋实,经过改革开放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现已发展成为青藏高原上成立时间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和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保障高原各族群众的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医院运用国际先进的管理办法,强化医院内涵建设和精益管理,病床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5张增长至2200张;门诊量从32.07万人次增长至140.39万人次,住院人数从9751人次增长至6.73万人次;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从74.13%增长至99.03%;临床医技专业科室从18个增至58个。积极开展脏器移植、介入治疗、试管婴儿、微创手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始终保持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医院将根植于高原医学沃土,利用世界上最理想的高原现场实验室,在高原医学体系建设、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等领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实现“青藏高原区域医疗中心、国家高原医学研究基地、国际缺氧医学研究基地”三大目标,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和“健康青海”战略,为建设高原人民幸福医院不懈奋斗。(李欣整理)

   做好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陈嘉龙,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理事,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

  1987年,24岁的我初出茅庐,来到了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工作。30多年过去了,我见证了医院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初的综合大内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业务不断细化的专业科室,不断扩大的诊疗范围。

  改革无止境。2016年5月,西宁市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跨区域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集团的总院。改革的不仅是名称和单位体制,更重要的是服务模式。集团成立后,我们肩负着的不仅是市区老百姓的诊疗服务,还有辖区内基层居民的健康管理。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激励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为了真正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我们研究和推行了多项机制。

  现在,基层医院如遇到疑难危重的病人,总院专家随时下派,抢救患者。同时总院还会依据各分院所需,每年下派18名专家,驻扎各分院进行帮扶,手把手地带教,将总院的管理理念、服务标准、医疗技术下沉移植,让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显著提升。

  中国的医疗模式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我们会紧紧围绕“健康”这个主题,不断深化改革,坚持理念创新,稳扎稳打,做好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李欣整理)

   让人民司法为人民得以进一步凸显

  韩雪梅,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曾被评为青海省先进工作者、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2018年被聘任为第二届青海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

  我与我的同事们亲身经历了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在这场改革中,通过考试+考核+面试,我从一名普通法官遴选为入额法官。

  现在,我们已经构建了新型办案机制,变原来层层审批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为合议庭、独任庭法官依法独立裁判案件的新模式,真正实现了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而且,有能力、专业水平高的法官都来到了办案一线,“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倒逼法官不断提高办案责任意识和能力,司法公信力正在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线从未动摇,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依归,积极创新司法为民新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全省法院依托信息化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着力打造“阳光法院”,创新司法公开形式,推进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庭审直播四大公开平台建设,倒逼法官提升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相信随着司改不断深化,群众参与司法的渠道会更加畅通,司法民主的内涵更加充实,法院沟通民意的路径更为顺畅,人民司法为人民会更加凸显。(王宥力整理)

   让奋斗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郑永建,青海天桥实业集团董事长,浙江省温州市人,担任全国工商联执委、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西宁市工商联副主席、青海省浙江商会会长。曾获中国青年创业奖提名奖、全国道德模范奖提名奖、青海省优秀企业家、青海省十大优秀外来进青创业青年、青海省光彩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1986年,年仅10岁的我从浙江随父母弹棉花来到了青藏高原。16岁从摆地摊做起干事创业。1997年与朋友在大十字天桥合伙开了一家100平方米的小鞋店取名“天桥鞋城”,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省内最具代表性的商贸零售品类企业。

  2000年,天桥集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军房地产市场,2007年成立的天桥集团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不断壮大,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商贸置业投资管理为根基,以地产开发运营为经营主体,以投资基建为两翼的综合性民营企业集团。回顾天桥集团的发展历程,我要感恩自己赶上了好时代,给我个人和企业带来了绝佳的发展平台。

  改革开放40年,使每一个个体与家庭深刻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我更是充满了信心,尤其是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参加了青海省委省政府举办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之后,让我更加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更大的国家使命和国家责任。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坚信每个人的努力奋斗将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最强音。(花木嵯  田得乾整理)

   弘扬“文化”奔小康

  徐立鹏,乌兰县柯柯镇托海村秦腔团团长。在他的带领下,由一个刚成立时不足5人的团队,发展成为38人涵盖全村男女老少的秦腔剧团。秦腔团名气越来越响,并不断参加周边乡镇组织的各种活动、走进工矿企业进行慰问演出,宣讲党的惠民政策,深受群众喜爱。目前,秦腔团有《游西湖》《赵氏孤儿》《铡美案》等10多个剧目。

  小时候,每到逢年过节,家门口便能听到秦腔,总是让人精神头一振。直到今天,一辈辈传下来,戏词在变,曲目在变,总有一种让人往前冲、往前赶的那么一股子劲。

  日子难过时,秦腔唱出的是无奈。日子有了奔头,从嗓音里喊出的那股劲道,唱的有味道:“从小做着一个梦,不愁吃、不愁穿,梦在眼前;听党话,跟党走,幸福无边。”

  说心里话,一个家里的日子,跟全村的日子一样,不仅仅是把土炕土墙土窝窝换成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砖墙瓦房,还有地下跑的小卧车。村里人的心气也跟着往前跑,想着跟上这个新时代。

  “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把这步棋下到了村民们的心坎上。共产党好啊,只有把老百姓装在心里,知道庄户人想什么、盼什么,才会说出这么贴心的话。”为了这,他们也编了一段戏词,演员扯着嗓子唱了起来:“穷沟沟不忘党的恩,开放富了山根里的人;这辈子铁心跟党走,啥时候不忘领路的人……”。土味十足的秦腔悠长深远。

  “至于未来,我想了很多。比如让我们的秦腔把它变成文化,把文化变成招牌,拿招牌引来乡亲们走到一起,形成一股力量,梦想着把他换成真金白银。”(苏烽整理)

   人民美好生活更加需要法治保障

  马福祥,青海省律师协会会长,执业律师。中华全国律协会常务理事、青海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及惩戒委员会委员、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改革开放四十年,青海律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已是超百所,逾千人的规模。1996年我从大学辞职进入律师界,虽然未经历青海律师的初创阶段,却也见证了青海律师的发展壮大。1996年是《律师法》颁行元年,我合伙创办了青海同一律师事务所。青海第一例因证据不足而宣告无罪的刑事案件,我在法庭上诠释了最新司法理念。2018年3月,青海省律师行业党委成立,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的律师事业有了更新的价值定位、更好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稳定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方面,都需要法治建设能协同跟进,都需要依法治国予以保障。作为法治力量的重要一员,我坚信律师行业党建将进一步强化,两结合管理体制会更加畅顺。专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服务半径有效扩大,刑事辩护全覆盖、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居间调解、以案普法……律师在国家治理、公正司法、社会和谐建设中的作用价值将不断彰显!(于瑞荣整理)

   以脱贫攻坚为统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吴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青海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先后多次荣获农发行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2017年,青海省分行被青海省政府授予“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2016年来到青海工作后,面对青海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责任,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进行研究、部署和推动。

  成立金融扶贫执行委员会,在无机构的贫困县派驻扶贫专员,建立包片联系责任制,银行班子成员深入全省42个贫困县开展调查研究,与各级政府召开项目对接会30余次,与16个厅(局)、州(市、县)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案40余个,形成了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产业扶贫为依托、以基础设施扶贫为主线的多领域、广覆盖的业务支持格局。积极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符合青海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农发双基贷”和“批发转贷”业务,解决了信贷触角不够、到村到户链条不足的问题。坚持把风险防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保持了青海农发行连续10年无不良贷款的业绩。

  未来,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农发行全面风险管理、运营集约化、信贷管理体系等七大改革目标,继续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农发行支持青海艰苦边远地区“三农”发展的新路径,全力推动青海地方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花木嵯整理)

   “我要让创新之花常开”

  杨永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部级技能专家、优秀专家、优秀党员,省部级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领衔人。青海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带领的工作室获得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且先后获得局级“优秀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科技先进集体”。

  格尔木炼油厂催化裂化再生器里面空间有限,情况复杂、环境恶劣,焊接质量要求高,作业难度大,但是每次检修或抢修里面都有我的切割、焊接的任务,我也成了里面的常客。

  在过去的28年,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在里面熬过,尤其冬天抢修,里面往往都有3℃-37℃的温度,一进去汗水很快就湿透棉衣,外面是寒风刺骨,一出来皮肤紧贴冰冷的衣服,每次干完都会感冒一场。尽管如此,我没有被困难吓到,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拼搏,不断创新。2018年格尔木炼油厂检修期间,有一设备管束发现裂纹需要修复,由于裂纹的位置刁钻作业难度极大。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我接受考验,采用自己研发的“带障碍焊接技术”进行处理,为了保证质量,我忍受冰凉的管道与肢体亲密接触,忍受窄间隙作业压抑胸部呼吸困难的感受,终于完成了任务。

  紧紧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无怨无悔。我是一名劳动模范,我就要时刻冲锋在前,为装置排忧解难;我是一名“高原工匠”,我就要竭尽全力研发创新、带动创新,让创新之花常开不败。我要把对事业的情、对岗位的爱转化成无私奉献的动力,愿青海省和油田的发展蒸蒸日上,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叶文娟整理)

   我骄傲,我是一名“光伏人”

  张珉,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太阳能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分管计划经营及办公室工作。

  都说“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青海,青海光伏看黄河”,这其中包含了黄河公司十年奋斗的汗水,也是我作为一名“光伏人”最引以为豪的事业。

  今年6月20日零时至28日24时,我省实现了连续9天216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在青海光伏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成为目前省内第一家大规模生产电池及组件的企业。目前我们已具备1.2亿片硅片、400兆瓦电池、270兆瓦组件产能,运营一座810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拥有全自动的硅片、电池、组件生产设备,所用设备均由光伏行业一流设备厂商提供,设备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已运用ERP、MES、0A、财务共享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高。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一路走来,青海的新能源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青海也正在全力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多年来,依托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快速成长为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光伏电站装机规模居世界前列,其中黄河公司光伏装机达到388万千瓦,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运营商。(宋明慧整理)

   把地种出“花”来

  铁令梅,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村民。三年以前,因为耕地都在山上,交通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家里的地都撂荒了。她和丈夫就在民和县城跑了10年出租。2016年,她用所有积蓄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成了村级合作社的法人,开启了种田种出花的新时代。

  以前我们村的人都种什么?玉米、洋芋和软梨。

  现在呢?在以前的基础上,种花。

  这些花可不是随便种的,而是我们桥头村村民实现产业转型的一次“探险”。我们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种的大多是那三种作物,曾经因为软梨的绝佳口感而自豪的乡亲们,以为凭借这一特色品种能发家致富,却在营销中遇到仓储的瓶颈,没能打开销路。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但我另辟蹊径,用迂回的方式解决了发展中的障碍,并不是我有多厉害的眼光,而是扶贫工作队到来后重建了山上的基础设施,给我们开垦荒田创造了条件。

  2016年8月,我们林发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了53公顷本村荒地和47公顷外村荒地,我就带领村民种起了向日葵,当年就取得了丰收。于是,继续扩大了种植面积,并形成花海景观。

  从明年起,我们将加入红花、芍药等兼具观赏和食用价值的品种,进一步营造花海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业。村里软梨仓储的难题在扶贫干部的协调下解决了,软梨的加工生产也将步入正轨。

  未来,我们的旅游服务中心会投入使用,在家的村民可去打工,还可以学习农家乐经营,为村里的旅游发展做准备。村里的妇女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没事倒闲话,而可以边在村里赚钱边顾好家。我想,到时候我们的村子会越来越富裕,乡亲们越来越幸福。(赵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