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一线故事 “一户七型”巧破“空壳村”发展难题

25.05.2016  10:06

  不久前的一天,在乐都区下营藏族乡祝家村看到王宝金时,她刚和丈夫从西宁市赶回来。“我俩早上把从乡亲们家里收上来的鸡蛋统一配送到西宁的超市里了。”王宝金说着,招呼记者参观她的“工作室”——不大的一间房子,放了不少鸡蛋的包装盒,桌子上还有不少正在等待包装的绿壳蛋。

  “这鸡蛋多少钱?”记者问。

  “不到3块钱,”

  这么便宜?还没等记者再开口,她笑了笑,蹦出俩字:“一个”。

  就是凭着这一枚枚小小的绿壳蛋,短短数年间,不仅让王宝金成了拥有13.3公顷大樱桃种植基地和千只绿壳蛋鸡养殖场的致富能人,还让祝家村这个昔日的“后进村”变为如今的“聚宝盆”。

  曾经的祝家村不仅仅是“后进村”,也是一个“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弱化。经过调研,区委组织部和下营乡党委决定从调整党支部班子、找准发展出路、发挥特色产业作用三个方面入手整顿转化。

  2008年初,祝家村引进培育大樱桃产业,鼓励群众种植。

  “那时候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村民中缺少领头雁,群众怕风险不敢做,我们就找到王宝金家,让她家带个头。”村党支部书记祝全年说。

  “当时我也有点怕,就种了2.7公顷,后来一算账,光树苗一项,政府就给我补助了3万多元。”有了政府扶持,王宝金家不仅信心倍增,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逐步扩大了种植规模。

  看到政府扶持引导的项目效益明显,2012年,乡政府在全乡发展绿壳蛋鸡养殖。王宝金流转26.6公顷土地,投入8万余元,养殖绿壳蛋鸡1500只,到年底,效益非常明显。

  “2015年,我们开展了农村党员中心户培育工作,目的就是引导农村党员在发展现代农业、推广科技种田、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他们的‘双带’作用。”下营乡党支部书记吴金祥如是说。

  作为“党员致富中心户”,王宝金获得了政府5万元的扶持发展资金,而她主动帮助困难农户养鸡50多只、带动5户群众种植大樱桃6.7公顷、养殖绿壳蛋鸡1000余只。 “党员致富示范户”成为了发展村级经济的活跃“细胞”。

  “这就形成了‘党支部引领党员中心户,党员致富中心户带农户’的新模式,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机融合。其实,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就瞄准村级产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这一目标,引导和支持各村级组织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有效尝试。”乐都区区委组织部部长马有清向记者介绍说,除了“党员致富示范户”,全区还探索出资源开发型、资本运作型、资产经营型、土地经营型、乡村旅游型、城市带动型、产业带动型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高店镇上杨家、下杨家村依托土资源优势,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将矿山予以承包,除了矿山管理费用充实到集体经济中,企业还优先吸取和录用本村村民进厂工作,村年经济收入近7万元,入厂工作村民个人年平均增收近6万元;

  雨润镇下杏园村始建于1979年的村办砖厂自招标承包经营后,砖厂集体收益也由当初的3.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0万元,村民的水、电费,养老保险等均从集体经济中支出,村民的“幸福指数”逐年提升;

  以洋芋种植为主要产业的李家乡烂泥沟村不仅成立了“君乐种植协会”,还把党支部建立在协会中,在“产业+协会+党支部”这种模式的辐射带动下,先后建立起了农产品良种繁殖基地、良种实验基地、科技培训中心和一支科普服务队,发展专业技术专家5名、农产品种植“土专家”21名、农产品经纪人58人,会员429人,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生产互动的良性运行机制……

  马有清说:“通过发展‘一户七型’的模式,全区走出了一条村上有积累、村民得实惠的发展之路,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显著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不仅增加了村民的个人收入,还让广大干部深入一线‘接地气’、动脑为民‘谋利益’,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咸文静)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