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27.04.2017  21:40

4月21日,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省委书记王国生出席并讲话。会议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高校、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围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采取措施,把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开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会上,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6所高校作交流发言。现将其经验做法摘要刊发。

强化思想引领 形成整体合力

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青海大学党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大学党委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是确定一条主线,引领思想。校党委把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线。以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带头学、深入学,以上率下,营造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良好学风;连续3年设立理论研究专项课题;编写出版了青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成果丛书8部;在《光明日报》《青海日报》等报刊年均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果。

二是明确二个责任,强化领导。首先抓住了党委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党政同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这两个“牛鼻子”。建立了党委常委会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议制度、校领导、处级干部联系基层单位、学生班级和学生制度、校领导集体调研制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度。同时,配备了各院系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副书记,各级党组织逐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班子履职尽责的重要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用好三个抓手,创新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作为抓手,积极探索和构建“国际国内大事进课堂、地方典型案例进课堂、学生实际生活进课堂、身边的人和事进课堂、公民素质教育进课堂”的“五进”和“读一本原著、写一封家书(一篇调查报告)、做一个专题PPT、参加一次知识竞赛(课堂演讲)、拍摄一部微电影”的“五个一”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方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实际,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知、领悟和认同,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和能力,实现了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实践教学规范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总结和集中展示“五个一”教学活动经验,出版了《青大学子心语集》、《青大学子红色感怀》、《青大学子走近马克思》和《青大学子看社会》系列丛书。同时把开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的“四进工作”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另外两个抓手,同样取得了实效。

四是出台四项措施,形成合力。一是建立了学生导师制。将导师的工作任务从单纯的学业指导拓展为学生人生成长指导;二是建成了共青团等微信公众账号,使其成为在学生中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三是注重选拔优秀辅导员安排在各级管理岗位上,使他们对自己职业发展充满信心;四是出台《青海大学关于进一步做好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的管理规定》,强化舆论阵地管理。

五是明确五个目标,续写新篇。针对辅导员配备总量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会后,我们将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会议和国生书记讲话精神的热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和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建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成立“青海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尤其要继续完善和探索优秀团学干部、研究生担任助理辅导员制度和毕业留校从事专职辅导员制度;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务评聘制度,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成为学校最受人尊重的群体;四是强化新媒体作用。用好各种新媒体平台,使思想政治工作新起来实起来活起来。五是抓好创新。不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创新话语体系、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式手段和制度机制。

文明修身 德育实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青海师范大学党委

近年来,青海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德育提升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实行德育学分:将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量化考核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入手,从他们平时一点一滴的行为表现抓起。针对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出台了《青海师范大学德育实践学分暂行办法》,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量化考核。将学生在文化学习、实践活动、行为规范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表现细化为30个加分项和30个减分项,以德育实践学分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规范要求,做到天天有记录、周周有检查、月月有考评。为此,学校开发了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德育实践学分网络系统,随时对学生的德育实践情况进行记录,实现了真实、客观反映学生德育实践情况的管理目标,和学生专业学习成绩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二、倡导文明修身:在活动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学校以强化大学生良好文明习惯、提升文明素养为突破口,实施了文明修身工程。提出了通过开展一次文明行为状况调查、实施一个文明修身活动方案,建立一套德育学分办法,构建一个文明督察体系,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为核心内容的“五个一行动”。先后开展了“创建校园文明”系列实践活动,“优秀典型示范和引领”活动,“校园十大文明、十大陋习”微信、微博展评活动,“与好书为伴、与经典同行”阅读行动等10项大型活动,开设了文明修身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组建了大学生校园文明督导队。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组织和动员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践行“八个文明”,即:校园文明、行为文明、仪表文明、语言文明、课堂文明、餐饮文明、宿舍文明和网络文明。

在优秀典型示范和引领中,学校高度重视选树典型工作,让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2015年,学校选树的典型、生地学院马永贵老师尊师重道、扶危救困的先进事迹被中国教育报、青海日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2016年3月,马永贵老师获得全省第二届“最美青海人”提名奖,学校紧抓这一契机,在全校师生中巡回宣讲马永贵的先进事迹,以座谈会的形式与大学生面对面谈成长,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构建网络晴空:努力打造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

在德育提升工程中,组织实施了“网络晴空”系列行动。坚持线上线下结合,网上网下联动,重点建设了学校党建思政网站、“高原红”大学生网站等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组建了由大学生自办自管的微信群和QQ群,成立了由专家学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团干部组成的网评员队伍,及时应对网络舆情。“高原红”大学生网站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高校大学生“百佳”网站。开展“青年网络志愿行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自觉抵制负能量,自觉提高网络文明素养,自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让互联网成为温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舆论场。

德育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学生日常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自觉自律自管的意识明显增强,刻苦勤学的风尚不断强化,学风教风校风焕然一新。2016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以《软命题硬做法德育落地生根——青海师范大学实行德育学分制》为题,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进行了专题报道。大学生德育提升工程的实施,加强和改进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工作,成为学校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

坚持立德树人 强化改革创新

扎实做好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民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改革创新,坚持“六个突出六个着力”工作思路,扎实做好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突出一个“强”字,着力强化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支撑。优先保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形成5个高水平学科团队,建成3门人文社科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大了科学研究力度,2016年获批青海高校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标志着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二、突出一个“细”字,着力打造百场思政系列精品讲座。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积极打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进德讲堂”“中外经典小说导读”“民族节日文化”“学科文化”“从政之要”六个系列100多个精品讲座,有效补充了课堂主渠道的不足。

三、突出一个“新”字,着力构建传统和新兴媒体育人平台。将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纳入宣传部新闻中心,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想引领就在哪里;舆论在哪里,正面引导就在哪里”,初步实现了传统媒体提供可靠内容、新兴媒体搭建快捷平台,两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育人格局。

四、突出一个“活”字,着力提升以文化人和文化育人水平。提炼大学精神,形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创制传播新校歌,构建学校荣誉体系,着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以“国旗班”为代表的社团建设,开展社团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成文化走廊、民族团结林等一批校园文化景观和育人阵地,形成了文化引航、品牌引领、典型引路的校园文化格局。

五、突出一个“实”字,着力拓宽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渠道。建成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首批入驻包括网络科技、软件开发、机器人和无人机应用开发、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项目在内的32个学生创新团队。分类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在全省范围建成8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64个专业实习基地,近五年来每年派出60余支学生实践服务团队、3万余人次深入农村、牧区和厂矿,组织开展顶岗支教、学雷锋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深化了对国情省情的认识。

六、突出一个“深”字,着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和文明校园。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创建工作,形成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知识竞赛+选树典型“五位一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在全校师生中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覆盖,涌现了一批维护民族团结的典型,促进了各民族师生的交流交往交融。2016年,我校获得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称号,成为全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模范之地。同时,获得全省文明单位、全省法治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通过强化改革创新,坚持“六个突出六个着力”工作思路,有力促进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认同,呈现出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下一步,青海民族大学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和王国生书记来我校视察工作时的指示,制定具体措施,推动中央和省委精神在我校落地见效。

文化引领 特色强校

打造农业高职品牌校园文化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党委

在服务青海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青牧职院逐步形成了体现农业特点、职业特点以及高原地域特点的校园文化内涵。

一、文化塑魂,精神引领,彰显“农”字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围绕“培养服务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努力彰显“农”字特色与优势的校园文化。1940年,学院成立时命名为青海国立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就被深深烙上职业教育之印。多年来,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着力培养师生的爱农情结,引导学生“做好农牧人,干好农牧事”,以“学农、爱农、敬农”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核,实现了农业高职院校自身独特的价值和社会功能。

二、文化培育,专业俱进,凸显地域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围绕“生源地相对集中”的特点,在专业建设为主线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彰显“地域性文化风格”。一是,通过对高原地区涉农专业高职教育办学特点的研究和分析,建设畜牧兽医、草原与饲料等为龙头的优势专业;二是,结合新形势下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趋势,调整设置了景区开发与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等特色专业,坚持把农牧类专业做“精”、做“强”。

三、文化交融,校企互动,突出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属性”,注重营造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特点和精神的文化氛围。一是,通过校企间的有效合作,更多地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合理内涵,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使文化与职业有机结合;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把课堂搬到牧场、车间、田间和草原,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三是,积极搭建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业、进企业、进农村牧区”的三进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到宿舍、到实训岗位、到学生团体”的三个渠道,引导学生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文化树人,阵地牢筑,锻造特色品牌的高职校园文化。围绕“富有象征性内涵校园文化环境”的艺术形式,把高职校园文化根植于经典文化、学校历史、企业沃土之上,凝聚了师生归属感和创新精神。一是,将一幢上世纪50年代的教学楼改建为校史馆,使之成为充分展示学院办学传统和精神积淀的场所,成为师生“知校、爱校、兴校、强校”的基地和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二是,对原来的教学楼、宿舍楼及道路进行了重新命名,冠之以“博文楼、育鹰路”等蕴含传统文化内涵、符合学院特色的名称;三是,进一步完善校徽、校旗等形象识别系统,在校园建造黄炎培广场,设制以职教名言为主题的宣传灯箱,既装点了校园,又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四是,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与党建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打造了“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晨读国学”、“阳光体育”四大品牌文化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文化传承,心灵渗透,呈显精神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围绕“湟源牧校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院把牧校精神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产实习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六结合”,将牧校精神作为一种“隐性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外化于学生的行为中,使牧校精神的时代价值得到进一步弘扬、传承和发展。

创新校企共育机制

拓展立德树人渠道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工学结合、德育渗透”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努力开创具有交通行业职教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创新体制机制,实践育人搭建新平台

学院确立了“依托一个行业,探索一个机制,形成一个模式,建立一个基地”的建设总目标,创办了1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135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全省首家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岗位实践交替进行,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培养,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

二、创新培养模式,校企共育建立新机制

学院紧密结合各专业特点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先后与正平集团、天和路桥共建“正平学院”、“天和学院”,探索“知行合一、项目贯通、三合三段”、“半工半读、宽基精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青海宾馆共建“青宾班”,探索“校企融通、五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丰田公司共建“T-TEP”学校、与一汽大众共同启动“TQP伙伴计划”、与北京现代共建“现代班”等,实现“订单式培养”合作模式,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全面构建了学校和企业、理论与实践的“旋转门”机制,采取“三共享、四融合”的方式,实现了学生从校内到校外的融会贯通,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为胜任岗位需求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教学内容,协同育人进入新常态

增加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一是坚持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诚信品质、道德情操、组织管理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精神,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坚持行业特色育人。学院结合行业特色,把党史国史家乡史、新青海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和“四个转变”新思路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交通运输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推进国情省情教育常态化、行业专家进课堂常态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常态化。企业则结合人才需求,注重把“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的工匠精神贯穿到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交通精神,坚定“无私无畏无悔追求”的职业信念。三是坚持校企文化良性互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定期邀请企业高管、优秀员工、专业技术人员进校园开设讲座、与学生座谈;举办职教集团年会、技能大赛、校企联欢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校企文化的区别,从而对企业和特定行业、特定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有明确的概念。四是坚持社会调研常抓不懈。学院将学生社会调查列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周期性社会调查。累计评选汇编学生优秀调研报告500余篇,《中国青年报》对此项工作做了专题报道。

四、创新内涵建设,校企合作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师生在国家、省部级的各类技术技能比赛中获得国家奖项24个,省部级奖项34个。建校以来学院共培养2.5万名毕业生,投身于交通运输战线上的毕业生中已有85%成长为中坚力量。学生们在各岗位的优异表现受到了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凸显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积极成效。

创新载体 强化措施

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党委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服务公安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办学宗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崇文尚武,立德树人”的校训,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突出公安院校办学特色,着力在政治建校上求突破

学院始终坚持政治建校的指导思想,突出“党建是核心,思想政治是根本”的政治工作理念,狠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突出新生入学、重要时间节点、公安实践三种教育形式;强化“中国梦”、理想信念、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三项重点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忠诚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入推行“五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着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求突破

创建班主任负责、学生自律、领导联点、党员联系、教职工参与的“五位一体”思想政治育人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班主任负责是做好“五位一体”工作的核心;学生自律是“五位一体”工作的终极目的;领导联点是做好“五位一体”工作的重要前提;党员联系是将党员政治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的重大举措;教职工参与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体现。

三、营造情趣高尚的育人氛围,着力在文化育人上求突破

一是准确把握主题,以庆祝建党、红军长征胜利等重要纪念日和全国“两会”召开等重要事件为契机,组织开展党史国情、革命传统、形势政策等宣传教育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爱校情怀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二是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班会、诵读演讲、观看教育片、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系列专题活动,使广大师生时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三是定期召开校园文化艺术周、军事会操表演、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整合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一班一特色、警院青年沙龙、校园文化艺术周等校园文化品牌。

四、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着力在教育方法上求突破

一是着力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在入学教育中,将军事训练课程和思政教育课程有机融合,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忠诚警魂教育、人民公安为人民宗旨教育,介绍学院办学历史、公安战线功臣模范英雄事迹及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使学生入学就能感受和体验特色鲜明的警院文化氛围。二是形成“英模进校园,功臣上讲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用英模事迹和成长过程,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三是及时跟进国家重大事件宣传教育。将国家大事、时事政治、警营新闻及时融入课堂,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迅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四是创设“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信群,课上课下与学生即时交流、答疑解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回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公安院校,必须坚持政治建校,把政治素质作为始终坚持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机制创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出实招、求实效,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政治环境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
在实践中展示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重在行动,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