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的互助东沟民间文化(下)-绚丽的互助东沟民间文化

11.09.2015  01:03

  青海新闻网讯 这里有精美的土族盘绣,一针一线绣出土乡的多彩与绚丽;这里有激情四射的花儿会,一声声传递土乡的深情与至诚;这里有象征勇敢、智慧、团结的轮子秋,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这里有神秘而独特的“梆梆会”,祈佑庄户平安,风调雨顺……这里就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

   轮子秋转出吉祥欢乐

  大庄村是我们此行的又一站。当车子在村庄里的小路上穿行,满眼铺陈的金黄与青翠,让这个季节的土乡景色美不胜收。大庄村除了这让人陶醉和流连的田园风光,据说还有108眼泉眼。虽然没有时间前往这些泉眼所在地,但听工作人员描述这里的神奇时,同样令人遐想联翩。

  大庄村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土族轮子秋。轮子秋就是从这个村庄出发,在1979年走向了全国民间体育运动会。

  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坚立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随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飞快地转动起来,并表演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动作,令人喝彩。观看的人还不时地帮着推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有时,一大群服装艳丽的男女青年在旁边围成圆圈,载歌载舞,仿佛众星簇月。

  轮子秋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当初参与这项让轮子秋走向全国的大庄村党支部书记胡宗显已经年过古稀,当我们来到他家所在的小院,老人对我们一行人的到来并不吃惊,作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轮子秋的传承人,胡宗显老人曾接受过多家媒体的采访。今年72岁高龄的他,回忆起几十年前和县上相关单位的人员就轮子秋的改进所做的工作,心情仍是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早年的轮子秋,由土乡人民秋收时打碾用的板车车轮、取粮食用的皮绳、藏粮食用的梯子和打碾场上用的石头碌碡拼成。他本人从小就十分喜欢转轮子秋,从8岁就开始接触。

  为了让这一项民间的体育项目走出土乡,胡宗显和几位村民商量,将轮子秋由木制变为铁制,加上音乐和舞蹈,使经过改良后的轮子秋更加结实、美观,集表演性、观赏性为一体,而且影响参与人员的安全问题也得到解决。

  土乡轮子秋还走向了奥运会。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现场,69名穿着土族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伴随着音乐,随着大圆盘的旋转,给全球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胡宗显说,从那以后,大庄村学习轮子秋表演的人不断增多,连汉族姑娘也争相前来学习。

  如今的轮子秋,采用的是钢制轮盘,套以滚珠轴承,下有圆盘带狮子样的底盘固定在地,柱头尖上安放铁制麦穗模型,外部还有土族七彩绣饰的装饰。表演时配上土族乐曲,加上土族安召舞,成为颇具特色的民族表演项目。表演中,有“寒鹊探梅”、“雄鹰展翅”、“猛虎下山”等高难度动作。现在,虽然胡宗显老人本人已经高龄,不适于进行轮子秋的表演,但是他的儿子、孙子都会表演,他本人还经常参与轮子秋表演的编排和现场指导。

  已经年过古稀的胡宗显老人

   梆梆会演绎神秘民俗

  除了轮子秋,大庄村的“梆梆会”也值得一说。随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梆梆会”是土族盛大的民间传统宗教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土族人都会穿着节日的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载歌载舞,迎接一年一度的土族“梆梆会”。“梆梆会”,当地人并不发“帮”音,而是发“biang”音。

  大庄村村主任胡平说,梆梆会在土族语中是青苗会的意思。因为青海农历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对于以河湟谷地东部的农家这时候才算彻底从过年的气氛中脱身出来。要翻出布满尘灰的农具,开始准备化肥和种子,存着希冀在辛勤的劳作中等待今年的收成。于是,土乡的一些村民会从村里的龙王庙中请来龙神,在村子中央的打麦场上支起用以供奉龙神神轿的寺院式帐篷。请来法师,按照法师的要求制作供奉和招引各路尊神的道具,开始准备“梆梆会”。

  胡平告诉记者,大庄村的“梆梆会”已经持续了127年,今年的二月二,大庄村也和往年一样正常举办了“梆梆会”,共有11位法师参与。法师平时和其他村民无异,只是在一些庙会、婚嫁的场合才会被邀前来表演,同时会收些微薄的礼金和一些粮果等。每一年举行“梆梆会”,资金来源也是个大问题,大都为村民自发的捐助。

  今年55岁的胡平同时兼任村里光福(音)寺寺管会主任,他在“梆梆会”会场中十分忙碌,除了组织、管理和协调活动的事务,他还要注意寺院日常的安保工作。村寺是村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场所,胡平的责任并不轻。

  东沟乡政府提供的资料中这样介绍“梆梆会”的主要仪式:竖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在神殿前竖高10米的幡杆,埋地0.6米深,寓意为33天界和18层地狱。用黄裱和彩纸剪贴的云纹、水浪、万字纹、连环套等花样长幡和长线,挂在杆头,垂落于地。幡杆顶端横置两齿叉,叉尖各戳一个大馒头。幡绳两端拴着包有五色粮食、红枣、花生、水果糖、硬币等物的“粮蛋子”。

  祈神仪式正式开始后,会由大法师领班,其余法师跟随其后,手举法鼓,身穿法衣,头戴法冠,齐敲鼓点,高颂祷词,开始跳神。法师跳神一般约两三个小时。随后大法师还要做法招魂,把一个小瓷瓶勾倒,意为勾来一童男魂魄来敬神。所以每到“梆梆会”时节,当地人都给男孩佩戴一个装有蒜、五色粮、五色布的小红布袋,以免被勾掉魂。

  放幡时,众人围观抢“粮蛋子”和杆头馒头,得馒头者生“状元郎”,得“粮蛋子”者可禳灾避祸。人们还撕一点幡纸,作为孩子冲邪时用。

  据悉,2007年6月,土族“梆梆会”已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沟乡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其实只是互助土族自治县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近年来,互助县在国家实施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工程的推动下,掀起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的热潮,土族轮子秋、土族服饰、土族婚礼、丹麻土族花儿会、拉仁布与吉门索、土族盘绣、土族安昭、祁家延西等一批民族文化的瑰宝得到了传承和保护,为打造特色文化名片促进地方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沟乡纪委书记李林山告诉记者,虽然东沟乡在民间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形式还是局限在口耳相传。由于传承载体的有限加上资金的匮乏,市场大潮的冲击,使得一些民间文化濒临失传,下一步,将加大搜集整理力度,努力让优秀的民间文化不要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本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