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系统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13.07.2018  21:08

  中国文化报记者王连文报道:出台《“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与有关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资金、项目、人才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做好脱贫攻坚题材艺术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文化建设重点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文化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作,部党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把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抓实抓细,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精准施策、多措并举,精益求精、突出实效,对照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表”,着眼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成效显著。

  文艺帮扶“雪中送炭”

  加强文艺创作交流合作,广搭优秀文艺作品展示推介平台,以优秀文艺作品为贫困地区群众奉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丰富精神食粮……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文艺帮扶雪中送炭。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在组织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提升计划等近10项重大工程项目中,鼓励扶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边疆少数民族等题材作品,借助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国西部交响乐周等10余项重大文艺活动,为贫困地区优秀文艺院团和作品展示推介和加强艺术合作搭建平台。

  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文艺院团与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等文艺创作、文化服务窗口单位发挥专业所长和资源优势,引导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艺术采风、文艺创作、结对帮扶、慰问演出,成效显著,深受欢迎。在这一过程中,中直院团作为艺术院团“国家队”的担当和作为得到彰显。

  自2015年10月中国交响乐团创作实践基地落户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来,出现了“梯田直通心田”的效应,乐团一批批艺术家参与文艺帮扶,为当地培训艺术人才并同台切磋交流,创作了《哈尼交响》等富有原生态音乐元素的文艺作品;中央歌剧院多番深入南疆采风创作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扶持剧目——民族歌剧《玛纳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为云南省普洱市创排旅游驻场情景秀《茶马古道》。中央民族乐团以艺术采风、音乐创作和惠民演出等多种方式在新疆、西藏开展文化帮扶,创作了《美丽的新疆》《西藏的春天》等多部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国家京剧院实施了藏剧团人才交流学习计划,分4批次对藏剧团相关专业和管理人才进行对口帮扶培训。

  从事儿童剧演艺事业近20年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马彦伟,与同事一起长期深入基层为孩子们演出,对在深度贫困地区演出的经历记忆犹新。马彦伟回忆:“记得那年是在西藏拉萨演出儿童剧《特殊作业》,台下孩子们看得特别认真,透过孩子们的眼神和现场反响,看得出他们对儿童剧的渴求、喜爱。这也赋予演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一场演出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儿童剧作为‘种子工程’的作用更大更深远。”正是通过开展“经典儿童剧走进西部”公益演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7万余名老少边穷地区的少年儿童送去优秀儿童剧,并于今年启动了“让边疆不再遥远”公益演出项目。

  4年多来,西藏自治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云南省怒江州、四川省凉山州、甘肃省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56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资助总额达7473万元,涉及舞台艺术创作、展示展览和艺术人才培养等项目,有力调动了深度贫困地区开展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培育了优秀艺术人才,提高了文化管理水平和艺术发展能力,为实现以精神扶贫带动精准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补短板、强基础,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司在公共文化政策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引导群众文艺创作和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牵头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督查工作,帮扶和推动贫困地区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实施送戏下乡工程及贫困地区村级文化活动设施设备购置项目,有力提升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能;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有力推动了文化资源惠及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地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开展。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发挥公共数字文化“互联网+”资源、技术优势,提高公共数字文化精准扶贫针对性、有效性。“小设备接通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大宝库,为基层提供了农业技能培训、创业帮扶、艺术普及、健康养生等资源和服务,从而让在家的农牧民实现增产增收,让进城务工的老乡学得一技之长,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艺术课堂,同时也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文化色彩。”一位多年从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业内人士表示。

  据介绍,自2016年起,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依托中央财政启动实施“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按需布点,为22个中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5054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提升设备设施配置水平,利用公共数字文化“互联网+”优势为深度贫困地区提供平台、渠道与硬件支撑。该中心还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加强译制少数民族语言资源,2016年至2018年累计译制完成8610小时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加强需求调研,为深度贫困地区定制专题资源3260部/集,内容包括文化微课、文化讲座、社区生活、就业培训、少儿动漫等。

  此外,国家图书馆实施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通过网络搭建、资源推送、人才培养、服务活动等面向贫困地区开展数字文化帮扶工作;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点支持新疆、西藏推进古籍普查、研究、修复、人才培养和数字化工作。

  产业、非遗扶贫富民乐民

  在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中,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科技司分别运用产业手段,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和艺术教育,开辟出一条条富民乐民的扶贫路径。

  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司以推动边境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边境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特色文化产业;通过规划引导、资金扶持、展示推介等持续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联合财政部实施中央财政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征集、遴选工作,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边境地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进边境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对甘肃敦煌文化产业园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切实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的重要内容,近日,英索巴卓等30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顺利完成在北京服装学院为期一个月的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研修返乡。“研修收获满满,增强了以非遗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助力文化扶贫的信心和能力。”英索巴卓说。

  自2015年原文化部与教育部开始实施“研培计划”以来,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通过学习提高,不断改进技艺、改良设计、拓展市场,收入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各地青年人群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还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各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恢复、传承优秀工艺,发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培养了一大批传统工艺队伍。

  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科技司从促成校企合作角度,重点做好艺教扶贫工作,注重发挥有关乐器行业协会和乐器企业的作用,通过乐器捐赠、师资培训、促成院校结对帮扶等,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搭建学习高雅艺术的阶梯;积极发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引领作用,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艺术课题研究给予倾斜支持,如设立文化智库项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四川各区域特色文化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研究”,资助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作为责任单位组建项目团队展开相关研究,项目成果为政府在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总体规划和各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