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 春风化雨润民生

22.12.2015  19:31

  青海新闻网讯 “十二五”以来,海西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主线,以文化惠民为重点,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能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实各类资金37853.1万元,新建海西州图书馆、格尔木博物馆等重点文化活动设施,实施乡镇文化站、农(牧)家书屋、文化进村入户等惠民工程,开工建设都兰、乌兰等6地文化馆(图书馆)项目,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藏传佛教寺院寺庙书屋覆盖率达100%。格尔木市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州、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文化供给能力增强。全州各级财政累计配套资金428万元用于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州图书馆坚持全年无闭馆日,免费提供场地器材和辅导培训,举办大型展览展示和宣传活动240余次,设立流动图书点36个,办理借书证9000余张,服务群众180万人以上,州图书馆2011年以来连续2次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州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接待观众20万余人次;全州各级文化部门免费开办各类艺术培训班近40期,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全州组建业余文体团队26支,服务群众60多万人次。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全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各场馆免费服务时间每周超过42个小时,服务群众150万余人次。举办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柴达木之夏、百姓舞台等文化品牌活动实现州、县二级联动。各级文化部门每年积极开展“三下乡”、歌咏比赛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80%以上的乡镇和50%以上的村社每年都举办单项或综合性文化活动。2011年至今,全州开展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超过800余场、下乡演出1000多场,服务观众200多万人次,天峻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支持民族文艺创作,出版发行《德都蒙古历史文化丛书》、《德都蒙古文学丛书》、《岗尖梅朵文学丛书》、《中国·柴达木岩画》(蒙藏汉三语)等7本反映柴达木风土人情、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学作品。创办的《花的柴达木》、《岗尖梅朵》两本少数民族语言期刊,在蒙古族、藏族群众聚集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先后推出《请到柴达木来做客》、《金色的世界》等原创歌舞,《三江同源看青海》、《昆仑神话》、《天边的牧歌》等富有海西民族文化元素的舞台剧目相继上演,拍摄完成电影《情人湖》、电视连续剧《柴达木之恋》。

  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制定并实施《海西州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共选派200余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到县、乡、村工作,通过举办县、乡文化从业者培训班和选派文艺辅导员进村入户等形式,着力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的培训和指导,“十二五”以来,州、县文化单位共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55期,培训农牧区文化骨干3000余人(次),州县共选派文化辅导员1000余人(次)开展文化下乡服务,指导创建了180户文化示范户,编排了一批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