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筑品牌(上)

08.09.2016  05:09

  青海新闻网讯 说美丽是一种文化,是因为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美丽也是一种资源,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具有一种潜在的价值,可被人们挖掘、开发和利用。海西依托自然生态、民族风情资源打造旅游业的同时,注重将昆仑文化、德都蒙古文化、吐谷浑吐蕃文化和西王母文化等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文化品牌与海西的旅游文化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将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成为海西旅游业最具竞争力的资源。我们将通过两篇专题报道,让广大读者再次领略海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海西正以前所未有的努力和大手笔投入走在创建“大美青海,魅力海西”的大道上:茶卡盐湖景区自6月1日改造升级开放以来,截至7月31日,两个月内共接待游客71.5万人次,同比增长44.43%。其中,7月旅游量突破60万人次,日均达2万人次。7月30日、31日日均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逐渐攀升的数字让我们看到:海西正迎来勃兴的大众旅游时代。

   丝路文化促旅游升温

  青海是陆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之一,是丝绸之路北路沙漠南路主要组成部分。被学者和专家认可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伏羲城)、青海湖、都兰、敦煌……

  古时丝路上驼铃声声,而今,已经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直飞航线所取代。开发丝路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是建设文化海西的重任,更是传播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

  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中欧商人穿梭往来于古丝绸之路;2000年后的今天,伴随我国“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规划的出台,青海迎来了“走出去”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而海西地处“一带一路”战略的黄金辐射段和国家支持新疆、西藏区域发展等若干国家战略的交汇处,德令哈拥有“南丝绸之路”辅道文化、吐蕃吐谷浑文化等厚重的历史资源。

  都兰,是历史上古羌人、吐谷浑人、吐蕃人先后驻足的乐园,为都兰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吐谷浑王国统治时期开创了草原王国的诸多奇迹,350多年的存国时间开创了少数了族地方政权最长的纪录,成就了丝绸之路几个世纪的繁华,培育了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等等。

  丝绸之路海西段沿途景点特色强,海西依托丰富的资源于今年4月8日在都兰县成功举办了首届海西州“非遗民族团结杯”藏族民歌(拉伊)大赛暨青海广播电视台第五届藏族民歌(拉伊)大赛海西选拔赛。

  藏族“拉伊(情歌)”是高原儿女表达圣洁爱情、交流情感、歌颂美好生活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藏族“拉伊”历史悠久,与藏民族的成长历程同步,承载着民族的创造力和灵感,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拉伊”不但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独到的艺术风格,并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独特而重要的文化价值。

  7月12日,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第十三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德令哈“花儿”艺术节在海西体育中心成功举办。艺术节以丝路为主线,通过《丝路瀚海情》、《丝路花满天》、《丝路花儿红》、《丝路花儿梦》四个篇章。展现各地各族“花儿”,这次艺术节既让观众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花儿”,也充分诠释了“青海是‘花儿’的故乡、‘花儿’是丝路上割舍不断的文化血脉”的主题。

  “一圈三线”的青海省旅游大格局已确定,唐蕃古道旅游南线便是其中一线,海西围绕丝路唐蕃古道旅游南线深入挖掘沿途文化,集中力量建设丝路青海高原生态旅游带,吐谷浑吐蕃文化旅游,将丝绸之路海西段沿途独特的、极具吸引力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进行有效整合,让游客领略到丝绸之路海西段性独特民族风情的交融性和多样性,更加全面体会到丝绸之路是文明之路、文化之路。

   一部演出看民俗

  一首吟诵悠久的长篇诗歌,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一群古老民族的文化传承者和一个现代社会的灵魂寻找者,古今的故事和现实社会的情感交叉点,不一样的视觉再现,用一个全新的视觉欣赏一段德都蒙古文化精髓。7月22至23日晚舞台剧《归途·寻找汗青格勒》在柴达木影剧院首演。

  该剧讲述一个生活在都市的青年寻找自己民族文化之魂的故事。舞者用肢体语言诉说着都市里青年人的生活、家庭生活、同事之间的竞争等复杂的场景,而故乡的生活场景里有捻毡的场景、打酥油、加工羊皮、制作套马绳、马鞭、那达慕摔跤、制作皮革马鞍等场景,展示了德都蒙古长调音乐《初秋》、德都蒙古短调音乐《阿拉腾布鲁格》、德都蒙古情歌《枣红马》、德都蒙古酒歌《初升的太阳》、德都蒙古猜拳歌。

  “现在在城市里生活居住,去牧区的机会很少。今天这个舞台剧以全镜式地角度让我们知道,在牧区蒙古族生活的场景,带孩子来看《归途·寻找汗青格勒》就是想让他更为深刻的感受历史文化。”观众赵女士对记者说到。

  还有即将上演的《天空之镜》舞台剧节目。以昆仑神话为主线,融海西地域、历史、民族等多元文化为一体,通过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在茶卡盐湖景区打造一台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舞台节目,促进文艺演出与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持续两个月的《柴达木之夏》是另外一张宣传推介海西各地区的活名片。

   一首诗歌成就一座城

  德令哈在青海,海子精神在德令哈;一个诗人与一座城的格局奠定,一份诗性和一种精神被留存。因为海子的诗,让德令哈这座高原城市浮现在了人们的眼中。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海子青年诗歌节以“推动文化传播、提升文化品位、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题,通过系列文化活动缅怀和纪念诗人海子,塑造德令哈“诗意的栖居”、“吟游诗人的驿站”旅游文化形象,以诗歌艺术的形式赋予海西更多的文化内涵。

  7月25日,第三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在德令哈开幕,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著名诗人、评论家、民谣歌手等前来参加。此届海子青年诗歌节由凤凰视频文化频道独家全程直播,在线互动诗歌节人数达十余万人次,微博互动话题阅读量破亿,微信图文传播阅读量过五十万。

  同时全国15座城市参加联动,13家live house音乐现场和12家独立书店品牌(北京单向街书店、杭州晓风书屋、南京先锋书店领衔)一起发起活动纪念海子,联动参与人数上万人。

  海子诗歌节的“光电效应”,让更多人认识海西,了解海西,爱上海西。许多诗歌爱好者、游客、都因海子与诗歌节有了一次特殊的诗意视角,结合当地独有的高原盆地地质奇观,感受到了德令哈自然之美、诗歌之都进而爱上了这座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海西面临文化繁荣发展的极好机遇,以举办诗歌节活动为契机,同时也为挖掘和培养海西本土的作家诗人搭建一个平台,特别是通过诗歌节以诗会友,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知名诗人切磋技艺,共同交流学习,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塑造和培养海西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加快推进海西文化名州、旅游名州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