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总工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打造工会模式和工会特色

17.07.2014  03:03

近三年来,省总工会在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按照“规定动作认真做、保完成,自选动作创特色、树品牌”的要求,把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与认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措施、推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下接办”活动、积极推动定点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开展工会各项中心工作、创建“三型”机关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文明创建的“工会模式”和“工会特色”。

一、加强学习宣传引导,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广大职工,组织各级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举办培训班、报告会、研讨会等,广泛开展送精神进企业活动,增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了广大职工永远跟党走、团结奋进的信心和决心。制定了《关于在全省工会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意见》,召开了全省工会系统和一线职工、劳模代表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座谈会,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活动,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认同、职业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汇聚起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正能量。“七一”前夕,先后在西宁市举行了爱心车队授牌暨全省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大通县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人物事迹报告暨爱心志愿服务活动,树榜样,重示范,掀起了全省百万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开展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教育,深入开展“继承先烈遗志、争做时代先锋”、“学习雷锋见行动”等主题活动,举办学习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人物座谈会,开展“身边的榜样”评选演讲活动。广泛选树表彰劳动模范,三年来,推荐评选表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84 个、奖章177个,全国工人先锋号 26个,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245个,今年首次表彰了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状20 个、奖章50 个。营造了“劳动光荣、工人伟大”、“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社会氛围,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凝聚了精气神。

二、推动职工文化建设,活跃了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切实加强职工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协调、筹措资金7000多万元,建成工人文化宫26个。今年省总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基层文化宫建设,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落实新建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项目11个,职工活动场所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大力推动“职工书屋”建设,自2008年以来,各级工会先后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建成职工书屋735个,组织开展了“百万职工读书”活动,职工书屋建设连续四年被列入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实事项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学校、报刊、网络等宣传教育阵地作用,突出主题教育、重要节点,开展 “红歌唱响五月”、“劳动者之歌”等文艺活动,举办“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征文、职工文化节、书法摄影美术作品展,不断培育、激活和传递正能量。

三、突出工会中心工作,增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省总党组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打一,必须和工会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才能突出特色、取得实效。围绕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以创建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建功立业活动,连续举办了九届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每年组织近30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选树青海省工人技术明星40名、技能带头人798人,推广先进工作法474项,建立技能人才(劳模)工作室23个,培训职工18818人(次),2195人晋升了技术等级,为青海科学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三年来,累计授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旗帜245面,吹响了劳动竞赛的集结号、冲锋号,充分彰显了“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先锋品质,丰富和拓展了新青海精神的内涵,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了覆盖全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和企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站、点)648个,广泛开展了以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救助、就业救助、上学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活动。三年来,全省工会“两节”送温暖覆盖企业1677 家、困难职工16.9万人(次),累计发放资金1.24亿元;筹集“金秋助学”资金2266.05万元,累计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10112人。

  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从2012年开始,深入开展“下基层、接地气、办实事”活动,组织各级工会干部深入5883家企业,走访31.2万职工,协调解决了企业和职工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工会干部与职工群众的联系。首次提出并开展了以“用双脚走近群众、用双眼发现问题、用双耳倾听民声、用双手送去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四双行动”。截至目前,由领导带队,省总8个工作组分别深入到8个市(州)、12个产业和218个企业开展蹲点工作,省总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时间均在30天以上。围绕服务职工群众,开展以百名干部进百企行动、服务职工服务基层行动、“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行动、夯基础强基层激发活力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四项行动”和以送精神、送法律、送文化、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四进四送”活动,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开展了送体检、送医药、送清凉、送助学、送文化和推动定点扶贫、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等“六件实事”。大力压缩会议,今年连续实行了5个“无会周”,取消了按惯例召开的庆祝会、表彰会、联谊会、茶话会等。制定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9项措施,推动了节约型机关建设。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按照省委书记骆惠宁重要批示精神,今年省总将庆“五一”活动重心放在基层,把召开庆祝表彰大会改为省领导和各级工会领导干部深入基层送奖状、送奖章,看望慰问劳动模范和一线职工,受到职工群众的普遍欢迎。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举办“红歌演唱会”和“清茶一杯悟清廉”主题活动,设立“党风廉政文化廊”,编印《廉政文化手册》,设立“廉政书柜”,播放廉政歌曲,营造了机关廉政文化氛围。建立了《干部联系职工制度》、《网络舆情监测制度》、《职工信访台账制度》等25项制度,同时通过从严要求、强化问责、督促检查等方式,各项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执行力显著提高。

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坚持维权与维稳相一致,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载体,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了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在广大工会干部和各族职工群众中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教育,深化“三个离不开”宣传,增强“四个认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协调全总召开工会对口援青协调会议,北京等六省市工会与我省藏区六州工会分别签订了对口援助协议,建立了对口援助机制,落实到位援助资金1000多万元,培训工会干部和一线职工213 人,推动了民族地区工运事业的创新发展。成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办公室,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制度,编发《职工舆情动态》和《职工舆情分析报告》。加强重要敏感时段和节点的防范抵御工作,完善了维稳工作应急预案,建立24小时总值班制度,加强了信息反馈工作,编发《情况反映》和《职工信访动态》,及时反映职工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和稳定状况。加强职工信访工作,案件办结率95%,职工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处置率100%,保持了职工队伍的团结稳定。

六、推动新农村建设,拓展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域。 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部署,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2010-2012年,累计向大通县桦林乡东庄村协调落实和投入资金1903.38万元;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开始后,向大通县桦林乡呱拉大庄村投入资金和物资56.4万元,协调落实项目资金20万元,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目标。扎实做好“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工作,投入和协调资金723.16万元用于门源县药草梁和刚察县潘保村党员活动室、路灯、村庄绿化、农民工培训、党员活动室设施配备、农民工职工书屋、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绿化等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2013年先进共建单位。扎实做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今年省总共投入和协调争取资金435万元,帮助大通县桦林乡呱啦大庄村发展獭兔养殖产业、安装太阳能取暖设备、整治村庄环境、改善村民文化活动场所、帮助农民群众搬迁修建房屋,广泛开展走访慰问、送医送药、技能培训、购买化肥等活动,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加强“三型”工会建设,巩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建设学习型工会,加强了工会干部学习考核、通报、述评等制度建设,班子成员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深入思考,带头撰写笔记。通过多层次举办工会理论培训班、研讨会、报告会、辅导班,形成了系统学、拓展开、深下去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工会干部素质和能力。建设服务型工会,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下接办”和蹲点挂职,真心实意为基层排忧、全心全意为职工解难,深入基层、深入职工,送政策、送法律、送温暖、送健康、送岗位、送培训,做了大量实事好事,特别是今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帮扶困难职工和慰问一线职工,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职工文化阵地建设。建设创新型工会,确定2014年为省总“调研年”,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紧盯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研究确定重点调研课题,领导认领、部门落实,分层次、分阶段扎实开展调查研究。今年已完成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加强基层工会建设、贯彻落实依靠方针、发挥产业工会作用、推动定点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7项调研课题任务,推动了工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办公室)